2013年09月05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十堰部件厂DES推进工作追求卓越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艾保国

  

  短短一年时间,在没有任何外委承包的情况下,将两个生产车间的22条生产线207台(套)设备重新“洗牌”,通过工艺布局改善,最终优化成18条生产线171台(套)设备,用工人数减少14人,这是东风德纳车桥十堰部件厂全体员工为了部件事业更卓越,建厂28年以来实现的又一个梦想。

  

  导入新方法,运筹帷幄定方案

  

  2011年7月,东风德纳车桥有限公司与美国德纳车桥有限公司深化战略合作后,将德纳的营运管理系统(DOS)与东风车桥有限公司原有的管理体系相结合,实行优势互补,形成了东风德纳车桥有限公司卓越体系(DDAC Excellence System),简称“DES”。DES的目标是不断追求与客户的同步,不断追求问题的显现与改善,以期达到客户满意,实现共赢。

  同年9月,公司开始在旗下的两地三厂开展DES推进活动。该厂把DES项目列为2012年重大改善课题之一,并将一车间作为DES推进示范车间,涉及到提升JPMH、品质以及降低安全负担、库存、占地面积五大指标。从去年2月26日正式启动,项目组先后对6条轮毂机加线、5条总成装配线应用价值流图、时间动作分析表、工作平衡表等工具进行现状把握,找出生产线存在的七大浪费,然后开展生产线布局优化。设备布局优化后由改善前的“I”型变为“U”型,不仅减少了作业人员行走距离及作业等待时间,还降低了员工劳动强度、提升了作业效率。

  针对一车间DES推进的成功经验,2013年该厂决策层下定决心对五车间进行改善。他们汇聚工艺、装备、动能、质检、安环等部门技术人员与车间骨干一起组成了DES项目小组,对五车间彻底进行生产线布局改善。厂长王鹏、副厂长李长林等领导十分重视DES工作的推进,先后多次参加了方案的策划、研讨。

  

  采用新工艺,凝心聚力提效益

  

  在一、五车间DES推进设备布局优化过程中,该厂项目组凝聚驻厂工艺科、动力科等部门力量,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积极推行自动传送带、多序合一、光控系统等新技术新方法,提高了生产线的工作效率,增强了柔性化生产能力。

  五车间以前因受特定环境的制约,生产线并没有按工艺需求布局,布局的不合理,使得上、下序由“近邻”变成了“远亲”,直接导致物流不畅,有的线序上、下序相隔30多米。因此,在该车间有一道奇观,生产线一启动,满车间的工人都在推着零件走,而且是交叉物流,因工序排列混乱,生产基本靠混线迂回加工,经常遭遇“撞车”事件,影响了工作效率。改善小组听取多方意见,在保证产能的情况下,增加3台加工中心替代原有3道工序,并在6台加工中心中间的两台设备四周,安装了自动环绕传输滑道,实现了6台设备由2人操作,提高工作效率近30%,取代了小车转运的方式;蜗轮线采用数控工艺,将原生产线通过2个品种4道序4台普通车,改为1序道2台数控车,在产能不降的情况下,提升产品质量,减少了操作人员。

  设备搬迁过程中,由于是多工种立体交叉作业,作业难度及危险系数都很高。因此,该厂领导十分重视,工厂厂长王鹏、党委书记陈正权也多次到现场了解工作进度,并嘱咐大家要注意安全和工作质量,确保工作目标全面达成。工厂副厂长李长林、厂长助理章登峰除了每天坚持到现场指导外,还积极参加每天下午的工作进度会。五车间DES推进经过6天的艰苦奋战,该车间DES推进的重要步骤——设备布局优化告捷。新的生产线按照科学的工艺重新布局,生产线由原来的11条减少到8条,而设备却由123台减少到89台,在同等条件下,车间可以减少用工4~6人。各条生产线的效率提高了,整个车间的设备和用工自然就减少了。

  

  勾画新蓝图,统筹兼顾谋发展

  

  随着DES不断推进,工厂将努力把五车间打造成为全厂的标杆车间。五车间主任吴朝春说:“要说我们最大的成功,实际上是在改善文化的培养上。”

  他说的没有错,走在五车间任何一个角落,我们都能感受到改善的氛围。五车间贯通轴3线铣平面工序用加工中心置换了原来的立式铣床,将铣刀的直径由原来的Φ32更换为Φ10,不仅提高了零件加工精度,还避免了后序磨床不良的产生。重型外壳线Z94组合机在安装时,DES项目小组一改过去传统做法,将该设备倾斜45°放置,一方面节省了作业人员的行走距离,一方面方便了零件拿取,减少了员工劳动强度。

  “改善就是为了服务员工,方便员工。”该厂副厂长李长林总是对工程技术人员传输着这样的思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DES作为精益管理方式在制造现场的体现,十堰部件厂广大干部员工积极响应、勇于实践,部件厂的事业一定会卓越,部件厂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