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洁 医生
8月26日,微博实名认证为“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医生”的章蓉娅就积极配合“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在微博上向国家卫生计生委提出了一条“实名建议”:取消卫干门诊和高干保健。该建议迅速引起热议。此前,不少地方豪华的干部病房被曝光。而新华社在调查领导干部职务消费时发现,一位退休省级干部住一次院花费高达300万元。而山西某三甲医院副院长表示,“公费医疗造成的浪费不亚于餐桌上的浪费。”中科院报告称政府医疗投入80%为党政干部服务。(《21世纪经济报道》8月27日)
这边厢,“患者看病如打仗,排了长队,仍然未必挂得上号”,那边厢,却是“干部一次住院花费高达300万”,甚至不乏公立医院的豪华特需病房被一些干部长期当成宾馆住。两相对比,医疗资源分配中的厚此薄彼,的确是令人怵目惊心。
乍一看来,病房的归病房,门诊的归门诊,干部们占着豪华病房,似乎并未碍着普通患者们挂号。看病难这事儿,似乎无论如何也怪不到住院干部的头上。更何况,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对干部而言,当然也不例外,至于“住一次院花费高达300万元”,既然干部们有这样的医疗待遇和资格,要说也没理由不让人去享受。
不过,在整体医疗资源还相当有限,甚至供不应求的前提下,部分群体享有过度的医疗权利,占有过多的医疗资源,其实必然意味着对普通患者医疗权利的挤占,被特需医疗占去大半的医疗资源,也就不得不面临更激烈的拼抢与争夺。从这个意义上说,干部把病房当宾馆住,与普通公众挂不上号之间,恰恰存在着因果关系。由于医疗资源分配的厚此薄彼,而导致医疗资源愈发的捉襟见肘,也就未尝不是导致当下“挂号难、看病难”现象的又一重要因素。而这一点,从官员竟然需要“暗访”才能体验到“看病难”,也再次被佐证。
同样的医院,却仅仅因为患者身份的不同,而有着天壤之别的待遇。尽管在市场化的社会,商业服务当然可以按价下菜,但对于公共医疗资源而言,这样的厚此薄彼,即便有其历史上的成因,也绝非长期延续下去的理由。而据中科院报告,政府医疗投入中的80%为党政干部服务,小部分群体却占据了绝大多数的公立医疗投入,医疗资源分配上所呈现的“二八定律”,无疑加剧了医疗资源的紧张。尤其是当干部的公费医疗待遇,往往还是近乎免费的午餐,不用白不用的“公费医疗”也就不可避免的存在着浪费和过度使用的现象,甚至成为医疗服务体系中最为沉重的负累。只不过“免费午餐”其实从来不是真正免费,干部们能把病房当宾馆住,不仅意味着公共财政将为此而支付真金白银,也更意味着对医疗投入的滥用,并让紧俏的医疗资源愈发的雪上加霜。
与经济发展可以选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路径不同,公立医疗资源,却更应优先确保其公平和公正性,而绝无道理让一部分人优先享有高待遇。尤其是当医疗投入仍捉襟见肘,医疗资源还有诸多缺口的情形下,更不宜让有限的资源被少部分群体过度占据。而公共医疗资源的分配原则,也更应该有助于整体社会的公平,而不是加剧其中的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