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9月02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政府应全面退出直接招商引资的舞台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郭文婧 律师

  各地政府在展示形象、招商引资、推动合作、发展经济方面,功不可没。但是,一些地方政府招商中的奢侈之风,也影响极坏。一个香港酒店业从业人士说,招商团入住的基本上都是最高档的酒店,普通标准间都要2000元左右一晚;今年5月,某省招商团的一顿早餐会就花费约4万元,人均1000元。(8月26日《人民日报》)

  客观地说,政府官员奢侈腐败是一回事,招商引资又是另一回事,两者无必然因果关系。但现实中,公费旅游、奢侈消费、津补贴奖金等很多腐败又都是假“招商引资”之名进行的,穿插其中的还有若干行贿受贿、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等犯罪行为。这就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政府不直接参与、特别是不再统包统揽招商引资,政府官员的奢侈腐败是不是会少一些?招商引资很必要、很重要,但除了政府直接做之外,究竟还有没有更好的替代办法?

  从政府的职能来说,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是政府的核心职能,招商引资即使是政府的重要工作,但也不是核心。从经济本质来讲,招商引资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市场行为,理应以企业为主体来进行。从国外的实践来看,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政府基本都已经退出了直接招商引资,基本上都是以企业为主体、以中介为龙头进行,政府主要负责指导和服务。因此,政府不再直接招商引资,而是专心管理服务,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历程较短,在市场主体还没有充分发育起来之前,政府直接招商引资既是现实需要,更是无奈选择。但问题是,政府不仅没有随着市场主体的发育而逐渐退出,反而在路径依赖之下更加强化,定指标、压任务、全民招商引资,地方跑省会、大中城市跑“部”,西部跑沿海,中部跑长三角,长三角跑珠三角,穷一点的跑港澳台,有钱一点的跑美国欧洲……各地各级党政领导穿梭来往,一派繁忙。最终的结果,是少数升了官,多数进了医院,部分进了监狱。

  政府主导的招商引资,在为促进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带来的负面问题也越来越多。如果说随之而生的官员奢侈腐败现象,只是官员个人修养的问题,一系列的体制机制问题,就与这种政府主导的招商引资脱不了干系了。一是教育、司法、民政等本不应该承担招商引资任务的部门,在考核压力之下,不得不“荒了自己的田去种别人的地”;二是政府注重为招商引资而来的企业服务、开绿灯,却忽视平等服务与公平竞争,结果“招来了女婿气走了儿子”;三是造成政府职能扭曲,机构越来越多,任务越来越繁重,大家都忙在招商引资上面,结果政府机构改革的阻力越来越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问题频出。

  时代不一样了,我国的各类市场主体基本上都已经发展起来了。而且在如今瞬息万变的全球化信息社会,政府招商引资的优势也越来越小。各国政府发展的趋势,也都已经开始由无所不包的全能管制型政府向更加灵巧的专业服务型政府转变。正因为如此,在今年的“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反复强调要进行“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机构改革是政府内部权力的优化配置,转变职能是厘清和理顺政府与市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市场能办的,多放给市场。社会可以做好的,就交给社会。政府管住、管好它应该管的事。”

  近年来,上海、北京、深圳等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已经开始探讨由企业集团、中介机构、行业协会为主体的招商引资新机制。在2002年,上海市政府就表示要逐步退出招商引资;在2007年,上海浦东新区12个街道办事处表示正在全面退出直接招商引资的舞台。实际上,对大多数地方来说,目前政府退出直接招商引资舞台的时机,都已经成熟了,只是思维惯性、制度惯性、扭曲的政绩观以及既得利益的路径依赖,让大多地方政府不愿意选择退出。

  面对不断曝光的招商引资丑闻,光靠严厉查处,作用必然十分有限,只有釜底抽薪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是时候了,政府应该主动选择退出直接招商引资的舞台,将工作重心放到推动法制完善、依法行政上来,尽可能提供公共服务、补足公共物品、调节收入差距,制止市场失灵,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