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8月12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中国建筑设计岂能“非怪不取”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耿银平 教师

  8月5日多家媒体报道:近日,在建的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实现结构封顶。不过,这座设计总高度达到632米的大楼,吸引网友眼球的地方并不是它的高度,而是它的造型。昨日,“上海中心”、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和金茂大厦被网友调侃为“厨房三件套”,因为它们的造型分别像打蛋器、开瓶器和注射器。

  近年来,国内建筑设计领域出现了一股不良风气,所谓后现代的、伪传统的建筑设计纷纷登场,一味追求怪诞另类、颠覆传统。这种所谓的“反力学建筑”,完全违背了基本的审美原则,未能和丰厚传统文化完成中和,根本就没有公共美感可言。

  中国的建筑向来注重文化内涵,建筑物的布局、外形、尺寸、色彩,都有一定的涵义。一些优秀建筑,是中华文化和先进技术的完美结合,大大丰富和发展了中华建筑文化。例如北京的天坛,处处都有智慧的闪光。再如南京的中山陵,当时的中国设计师吕彦直以“警世钟”方案在众多中外名家中脱颖而出,获得首奖。他的方案巧妙地利用山坡地形,在平面上呈现“警世钟”的形状。如果没有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思想感情,是不可能提出这个创意的,而不了解中国当时的社会背景,也无法体会到设计师的良苦用心。对这种文化血脉,在建筑设计中应该努力继承,而不是置若罔闻。

  当下,也有不少设计师注重传统文化内涵,比如曾获得“建筑诺贝尔奖”的王澍,其建筑理念更饱含了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和谐、人情味和人格温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均衡,更注重对自然和环境的敬仰和敬畏。他说,“一个地方的建筑如果是庸俗的,在那里生活着的人也一定是庸俗的。”“我们到现在也不清楚城市到底应该怎么建造……不仅传统没有了,在世界上的地位也就相当于暴富起来的郊区。”他的“衰变的穹顶”能获得国际大奖,就源于这种理念。这说明,精心吮吸民族文化精华,是能够创造出出类拔萃的建筑精品的。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在建筑设计领域屡屡吸纳国际先进经验,这本是一件好事。然而,这种吸收应该建立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之上。民族建筑原则是根本,是底线。吸收国际经验,目的是让建筑现代化思想和传统思想紧密结合,打造出更多的建筑精品。然而,一些地方一味贪大、求洋,“非洋不取、千城一面、高大全”——这是全国政协委员、建筑学大师潘祖尧对中国城市建筑提出的三大隐忧。

  各种建筑设计,仅仅听命于专家和行政官员是不够的,还应充分问计于民。建筑设计师们不妨多挖掘民族美、传统美,成为真正的“建筑美和文化美的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