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8月12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破解“投资约束”还需拆除“三重门”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陶克强 媒体人

  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近日作《当前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专题报告时表示,要保证有限的政府投资投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民间投资健康发展,充分利用促进民间投资政策成效的评估成果,扩大市场准入,努力破除“弹簧门”、“玻璃门”、“旋转门”,引导民间投资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公用事业等领域。笔者认为,这对充裕的民间资本来说绝对是一个利好消息,但也需要政府部门主动拆除“三重门”。(见8月5日新华网)

  受制于政府投资效率低下、重复建设且投入资金捉襟见肘等多项因素制约,当前全国投资呈现出一定阶段性弱势。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13.12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0.4%。与历史同期相比,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0.3个百分点,这尚在可以接受的区间之内。

  虽然不能将投资驱动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要稳增长仍需保持一定的投资强度。让人担忧的是,一方面工业投资呈现出一定阶段性弱势,今年仅前五个月就同比下滑了7.4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因地方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驱动导致的地方债危机问题却在上半年悄然浮现,这意味着地方政府完全依赖借债搞建设的好日子走到了尽头。

  在当前需要保持一定投资强度的大背景下,一方面中央不再允许地方政府性债务野蛮生长,“人有多大胆,敢借多少钱”;另一方面地方基础设施性投资又不能出现“半拉子工程”、“烂尾工程”。而要解决这个新形势下出现的“两难”问题,就需要地方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果断而不失时机地让渡一部分政府垄断性项目,或出让一部分股份给民营企业,或完全让充裕的民营资本唱主角,引导民营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公用事业等领域。

  一些人可以在不使其他人的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使自己的境况变好,这种情形经济学上称之为帕累托最优。只要地方政府采取措施使得民营资本和民营利益与相应的社会成本和社会利益相等,则资源配置就可以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而要顺利实现这一目标,则需政府部门主动拆除“三重门”。

  给民营企业松绑,放开垄断领域,顶层设计一直积极尝试。2005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内第一个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系统性政策文件《国务院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非公36条”,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财税金融支持,并完善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社会服务。

  2010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则被人闪称为“新36条”,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市政、住房、社会事业、金融服务、国防科技工业等领域……

  “新36条”出台之后,国家发改委、国资委等各部门又随后出台了42个相关实施细则,涉及医疗卫生、民航、金融、铁路、能源、市政、广电等多个传统垄断领域,同时有18个省区市政府出台了当地的实施细则。

  新旧“36条”无疑是民营经济发展史上的标志性文件,较好调动和激发了民营资本的投资积极性。权威数据显示,仅在2012年前5个月,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7743亿元,同比增长26.7%,高于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6.6%,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2.2%。

  由此可见,只要地方政府主动拆除“三重门”,制约当前甚至今后的“投资约束”难题有望迎刃而解。具体来说,国有资本要主动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并要积极引导民营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公用事业等多个领域,真正做到哪里有钱赚,就让民营资本往哪里流。此外,还要在政策推进、银行贷款、技术改造等方面进行配套支持,为民营资本进入垄断领域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亚当·斯密说过,人们之间不但要自利而且也要利他,通过人的这种天性来达到“利益的天然一致。”不难想见,地方政府主动拆除“玻璃门”,既能有效破解“投资约束”支持稳增长,又能让充裕民营资本有“用武之地”,这无疑也是一个充满智慧和理性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