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7月22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股民与官员 谁的压力更大?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秦小华/文

  与反弹时股民忙于解套相一致的是,最近各省一把手频繁造访财政部,以图通过跑“部”进钱的方式,向财政部要政策,以减轻各省经济增速下滑的压力。某种程度上说,地方要员的压力不比股民面临的压力低。

  向中央政府要各种各样优惠政策,或是中国中央与地方政府博弈状态下的从政特色。据有关报道显示,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河北省委书记周本顺,河南省委书记郭庚茂、省长谢伏瞻,广东省长朱小丹等,先后造访财政部主要领导。其共同愿景是向财政部表达和倾诉:本省经济底子薄,希望中央财政加大支持力度。

  6月3日,朱小丹在拜会财政部部长楼继伟时说,广东省财政改革发展面临的人均财力水平较低、区域经济财政发展不平衡、县域财政经济薄弱等问题,希望财政部综合考虑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人均财力水平等因素,进一步加大对广东的支持力度。

  财政对地方的支持方式,主要有财政转移支付和税收、债券优惠等。在调结构和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财政部对地方的转移支付额必然会打一定的折扣。同时,8月1日开始后,营业税改增值税将在全国扩容,势必影响财政收入。数据显示,2013年减税规模预计达到1200亿元。

  在财政支出刚性增加的前提下,财政收入减少必然会影响财政部对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虽然各省寻求财政支持的各种理由,都有理有据,但收入不增加,财政部即便有心大手笔支援,恐怕也会捉襟见肘般地余力不足。

  刘尚希指出,如果仅仅是为了转移支付问题,也不会劳驾省长跑,而更多是涉及体制的问题,因为财政部今年要推动财政改革,涉及各地利益。“地方官员对财政改革非常关注,对地方情况的描述,也是为了利益诉求的表达,以便在将来改革时综合考虑各地因素,这也是财政改革前的信息沟通和互动。”

  不过,有观点指出,财政部财政转移支付和各种税收债券政策,仅仅只是量变的开始,真正考验的仍然是,各个地方政府管理和运用财政资金和税收、债券等方面的政策的能力。如果各地政府不提高资金的综合管理能力,仅靠每年进京朝拜,是不能有效缓解经济增速下滑的压力。

  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王雍君就直言不讳地指出,“全国财政收入减少肯定会影响到地方的财力,今年上半年的增幅低于下半年,但影响不会很大,中央和地方都有财政资金的余额,财政资金的调度和有效使用是关键。”

  同时,各省的密集拜访,也考验着财政部及相关部门权衡支持各省的顶层分配管理能力。如果大家都去跑,那么财政部和相关部门必须恰当地去均衡分配支持各省的政策力度。如果仅仅只是几个省跑,对那些不跑的省份来说,显然不公平。

  当然,如果一跑就满足各种所需,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某种不正常的依赖发展观,也会形成不公平的政策环境。就比如经济增长发展较好的广东,居然跑到财政部要支持,把中西部地区置于何地?更有人形容跑“部”进钱与古代卖官鬻爵没有两样,不过是从卖官变成了要政策要支持而已。

  不过,有迹象显示,财政部今年不会大规模推出财政刺激政策。近日,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参加第五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时表示,针对当前经济形势,今年中国不会出台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政策,会在保持财政赤字总规模不变的前提下,着眼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做一些政策微调,更多精力将用于推动下一轮财税改革。

  这也同时意味着,地方各省冀望得到更多的政策、资金支持,或将成为一相情愿的美好愿景。财税改革将成为财政部当务之急的工作重点。而全国性的财税政策针对的是全国所有的各个行业,应该不会出现政出多门的多个版本,自然也就不会有孰轻孰重的偏袒。

  变化的经济形势,在无形中,添堵着各省官员的担心,抓挠着他们的无奈。他们肩负着既稳增长,又调结构,还得促改革,完成全年经济发展的重任。

  也许,用股民遭遇赔钱的压力,与封疆大吏跑“部”进钱的压力相比,多少有些不合时宜。从压力来源的根本上看,股民赔的都是小钱,而封疆大吏赔的也许是仕途命运。用各自不同的利益诉求相比较,会出现风牛马不相及的错配。当然,如果压力可以有效量化,转化成统一的计量单位,那么,股民与官员的压力还是有得一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