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7月22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谁在助长暴涨暴跌的股市?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秦小华/文

  投资者不仅疑惑地问,到底是谁在无形中制造了A股的暴涨暴跌?是市场众多投资者“羊群效应”的本身,还是市场体制的恶性循环所致,通常很难分清。

  经济增速下滑的迹象越来越明显,A股反弹却势如破竹。

  国家统计局1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24800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6%,从环比看,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7%。

  该数据接近GDP全年增长7.5%的目标底线。观察家指出,新一届政府对经济增速放缓的容忍度越来越高,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经济分析家客观地指出,中国经济不会出现硬着陆的风险。

  尽管半年经济数据显示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前景并不明朗,而伴随着调整经济结构带给企业和社会的各种压力逐渐凸显,经济增速下滑的观念已逐渐左右国人判研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的思维。

  该数据公布之日,资本市场表现颇为蹊跷。在上午十点左右,A股曾出现一波压力不大的抛盘走势,不过仅仅持续十来分钟左右,即被神秘资金巨量买盘拉起,地产、银行、证券类权重股相续爆发,至当日收盘上证指数上涨19.90点。

  不可否认的是,蓝筹权重托市行情虽然让投资者疑窦重重,但毕竟指数维持震荡态势,多少挽回一些颓败的市场颜面。在随后的几天,市场依旧走势谨慎,观望情绪日渐浓厚。不过,最为明显的是,细心的投资者不难发现,市场越来越难以捉摸,走势更加情绪化,暴涨暴跌的特征更加突出,尤其是实行T+0回转交易的股指期货,波动更为剧烈,交投积极。

  一个很明显的证据是,资本市场对经济数据的并不敏感。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中,一二三产业增长速度最快的是第三产业,其增长速度为8.3%,而资本市场与第三产业相关的上市公司并没有出现一呼百应的走势,除了金融服务业外。

  相同的情况,还出现在6月央行公布的存贷数据上。12日央行数据显示,人民币贷款新增8605亿元,同比少增593亿元;上半年人民币贷款新增5.08万亿元,同比多增2217亿元。截至6月末,我国人民币存款余额达100.91万亿元。并不理想的存贷数据,在15日并没有带给资本市场大幅度杀伤力。

  10日,海关总署发布6月进出口数据后,双降的进出口数据并没有让蠢蠢欲动的多头停止攻城略地的步伐,相反,当日收盘后,上证指数大涨2.17%。

  对经济数据的不敏感和背离,是由资本市场不成熟决定。与欧美日等成熟资本市场相比,一旦经济数据不理想,欧美日资本市场必然以下跌做出回应,相反,经济数据向好,市场则涨势良好,绝对以上涨呼应。

  对经济数据反应最为敏感的资本市场,当属美国道琼斯指数。与A股的十里一徘徊相反,道琼斯指数更表现出敢爱敢恨的果敢本色。

  自2008年次贷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以来,美联储及时调整货币策略,先后施行量化宽松(QE1、QE2)以提振经济。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实体经济终于成功地复苏性增长。与之相一致的是,而道琼斯指数在2009年3月创下6469低点后,便止跌反弹。时至今年7月18日,道琼斯指数再次刷新历史新高。

  最为重要的是,自创历史新高以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多次暗示美将在合适的时候退出QE,道琼斯指数并没有受到美联储即将退出QE政策的负面影响。其根本原因就是,美国股市是美国经济的晴雨表,能及时准确地反映美国实体经济的走势。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只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部分资金流向资本市场,更多的货币供给将支持实体经济。

  当然,任何一个资本市场都有一个发展成熟的过程。在市场不成熟不完善时期,必然存在浮躁的投机心理,这是在所难免的。但是,监管机构应该以实际行动承担起完善市场机制及体制的重任,而不是在投机猖獗时视而不见,甚至助长不健康的歪门邪道。

  从A股最近一段时间的走势来看,5月31日至6月25日,上证指数从2334点跌至1849点,波动幅度达近500点;6月25日至7月11日,上证指数从1849点涨至2092点,波动幅度近250点,超过历史上任何一次暴涨暴跌。

  投资者不仅疑惑地问,到底是谁在无形中制造了A股的暴涨暴跌?是市场众多投资者“羊群效应”的本身,还是市场体制的恶性循环所致,通常很难分清。

  从资金流向上看,在5月31日至6月末,中国银行间同业拆借(SHIBOR)利息持续飙升,原本供应宽松的货币资金,在银行体系内居然形成不可思议的钱荒。央行最高负责人曾称,央行控制货币供应总量,只向少数缺乏流动性的部分银行提供流动性支持的目的,是为了配合调整经济结构,促进银行资产和货币管理能力。而在7月初,随着银行钱荒的解决,资本市场便快速上涨。

  这不能不让投资者怀疑,央行促进银行提高资产和货币管理能力,是以资本市场的下跌为前提和代价的。从另外一个侧面说,5月末至7月初的时候,中小微企业生存环境更加艰难。6月17日,中小企业协会会长李子彬的信送到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处。李子彬主要反映时下中小企业面临的生存困境,尤其是资金链造成众多中小企业经营难问题。

  换句话说,在银行闹钱荒的时刻,资金并没有流向中小微企业。尽管来自多个银行的存贷数据显示,银行当月的贷款并没受钱荒影响,贷款额依然增长,但中小企业普遍没有沐浴到银行积极放贷的圣恩。

  有经济学家同样质疑,银行资金流没有流向实体经济,依存在银行体系内,形成空转之势。不过,这一看似最为靠谱的贴进现实的说法,遭到部分商业大行掌门人的集体反对和声讨。

  需要指出的是,资本市场的建设与监管同样重要。如果只一味地建设,缺乏有效的监管,那么市场同样会发展失衡,营养不良。

  A股的建设,在大多数人看来,仅仅为融资的场所,过度强调融资功能而忽略投资功能。融资和投资是矛盾的双方,亲如兄弟,情同手足。在同一个资本市场里,投资和融资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投资获取得多,融资就会被挤压;融资掠取得多,投资就会被弱化。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都会导致市场结构性失衡。

  而要解决市场结构性失衡这一难题,并不是仅仅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就可以解决的。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只能解决市场与市场间的结构失衡,而同一市场内的结构失衡,只能通过投资和融资的协同发展来解决。

  不成熟市场还有另外一个特点,那就是盲目乐观和悲观。在迷信盲从主导思维意识下,所有市场参与者的非理性行为均脱离实际。管理者罔顾市场现状,没有具体措施去推进市场的建设和监管,投资者急于追求短期暴利,融资者自私地仅考虑自身利益。市场矛盾一旦长期累积,积弊日久,市场的健康状况必然会每况愈下。到病入膏肓之时,所有的参与者均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资本市场的暴涨暴跌,是市场所有参与者的个性特征的集体体现。暴涨暴跌的市场,一地的暴戾之气,浮躁之风。缺乏做事业必须的眼界、胸怀、才智、品性,正是A股时下行为异常的全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