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7月15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5%比例压减只是削减经费的第一步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堂吉伟德 职员

  近日,财政部发出通知,要求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对2013年一般性支出统一按5%比例压减。重点是压减办公楼和业务用房建设及修缮支出、会议费、办公设备购置费、差旅费、车辆购置和运行经费、公务接待费、因公出国(境)经费等。(7月8日《新京报》)

  今年两会记者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就削减政府开支约法三章,承诺三公经费只减不增。在中央财政收入出现下滑的情况下,中央带头缩减开支就显得十分重要。此次再度压减一般性支出,接专家的估计,其总额达到了50亿元,较之于之前的象征性减少,5%比例压减显然更具实质意义。

  在中央作出表率之后,各级地方政府再逐步跟进,那么节省下来用于民生的钱则相当可观,“保民生”便不再成为空话。不过,5%比例压减只是削减经费的第一步。

  时下的公共财政并非开放性,其透明性同样值得怀疑。首先,没有预算的刚性作保障,那么超支现象就无以避免。从近年来的审计和部门的预决算报告来看,三公经费预算执行不严格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从相关部门公布的2012年预算执行数比2012年预算数来看,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土部等部门都存在超预算的情况。对此,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认为,“出现这种情况意味着预算执行不严格,预算是具有法律效应的,不能随便更改……预算的约束性就是一句空话。”没有刚性的制度保障,没有严格的预算执行,那么5%比例压减就很容易陷入“纸面风景”。

  其次要明确科目分类,做好财务公开。从已经实行的各级政府的财务公开来看,近几年来一些地方政府的“其他支出”占其财政支出的比重非常高,达到30%甚至40%。你很难想像,一个以“裸账”为目的财务公开,居然存在比例如此大的“其他开支”,若不能解释其他收支来自何方,去向何处,那么其用意跟“遮挡号牌”一样,成了掩盖三公费用的遮羞布。

  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财务制度漏洞也使得“其他收支”成了地方政府虚与委蛇的路径,并被充分发挥到极致。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公款吃喝案中,都可以窥见其影。诸如洗脚费、包厢费、购车费、旅游费等等,都可以往这个筐里装,并因此产生了一个极为奇怪的现象:一些部门公布的预算中,三公费用越来越低,但事实上其经费总量不降反增,而吃喝状况又未见根本性的改变,那些吃喝的钱又来自何方,去向了何处呢?

  再次,就是要控制其他经费源头,规范财务运行机制。我国现行的预算制度,将政府收支分为二个部分,一是预算内收支,提交人大审议,另一是预算外收支,由政府自己支配。2012年,全国政协委员柴松岳在谈到财政预算外资金时表示,他测算今年财政预算外资金至少增加1.2万亿,而据相关专家分析,中国的预算外资金数量,实际远大于账面数量。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正如新华社社长田聪明所说,预算外收入是腐败浪费的温床。预算外资金已经成为“三公”支出的主要来源,也正因为如此,才容易出现“预算内损失预算外补”的现象,使得罚款收费、执法为利的现象愈演愈烈。

  没有细化而明确的项目,没有透明的财务公开,没有刚性的责任追究,没有全口径预决算的审查和监督,那么5%比例压减就很容易成为“账面游戏”。时下压减目标已经明确,而如何使之得到落实和执行,还需要制度层面执续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