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7月08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国企利润分配改革要多管齐下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国企上缴利润太低,一直备受诟病。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日前审议2012年中央决算报告时,彭森委员提出,去年国有企业的利润收入有2.1万亿,通过国有资本预算,能够集中收上来体现在财政收入中的只有900亿元左右,比例不到5%,这个钱主要还用于整个国有企业的再投入。吴晓灵委员也提到,上缴来的利润90%又返回到国有企业中去使用。(6月30日,《海峡都市报》)

  花纳税人的钱建设的国有企业并非民营公司,每一个国民股东都有权对国企的利润流向充满关切、提出质疑。从团购门到茅台门,有关国企的负面消息不断传来,公共资金投资建设的国企盈利了,却被用来买茅台、洋酒,为内部员工团购福利房,为少数人谋利益。国有企业的利润高达2.1万亿元,而国企上缴利润只有900亿元左右,这个比例不到利润总额的5%。就是这上缴的900亿元又有90%返回到国企使用。也就是说,国企实际上缴利润只有90亿元左右。相对于国企的2.1万亿元利润而言,国企拿这么一点钱反哺社会,莫非是打发叫花子?九成上缴利润最终返回国企,让广大国民股东情何以堪?

  坊间要求国企说明超额利润流向、提高利润上缴比例的呼声十分强烈。但是国企利润如此内循环,国民股东自然有话要说。针对国有资本收益比例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张文魁曾直言:“利润上缴比例即便提高10个百分点,对国企来说是九牛一毛,不会产生太大影响”。这为提高央企上缴利润比例提供了一个参考数据。那么,国企利润到底应该如何分配呢?企业扩大再生产,支付改革成本,搞科技创新,支付员工工资福利,企业公务消费等项目都需要钱。当然,国企还可以罗列很多理由,国企董事会也会向股东说明利润使用情况。但是国企利润到底如何分配,除了董事会与企业高管以外,国民股东根本没有知情权。更遑论发言权。运用公共财政资金投资建设的国企盈利了,广大纳税人不知道利润流向,无权发表利润分配意见,分享不到国企利润成果,岂不滑稽?而且不少国企在收获垄断利润的同时,还伸手向财政要补贴,左右着资源产品、民生产品的定价大权。

  尽管国企可以百般辩解,但是,公众舆论一直诟病的企业腐败、高管天价年薪、员工高福利、产品高成本、高价格,奢侈公务消费等央企积弊,事实上已经揭开了国企利润流向不明朗、不合理的体制病灶。督促国企说明超额利润流向,拿出更多利润还利于民,仍需法律制度持续给力。

  除了提高央企利润上交比例这条路径以外,依照《反垄断法》的要求,降低民间资本投入门槛,激活市场竞争,让消费者与经营者在合法市场框架内充分博弈,依靠市场的力量逐步打破央企“一企独大”的垄断局面。更为重要。

  在部分国企特别是央企垄断地位暂时无法打破的现实语境下,一方面,审计部门要完善审计监督,增加国企产品生产经营成本、定价与员工(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工资福利支出的透明性,让高管高薪、员工高福利,主动接受公正检验与公众监督。另一方面,国企公务消费支出,腐败浪费等问题也应该得到约束与规范。

  在保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情况下,督促国有企业补上社会责任课,主动向国家分红,遏制频繁涨价的利益冲动,降低产品价格让利于民,不做一毛不拔的铁公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