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晓婷
互联网和经济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开放的心态,特别是作为社会中最具活跃性的青年文化,不断地接收各种各样的新思想和新事物,并率先改变了生活的方式,带动了整个社会观念的变革,也使班组文化建设面临新的考验。如何顺应班组文化多样化的时代特点,在做细做实创新上下功夫,成为新形势下培养班组的亲和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课题。
一、细心体察,对症下药,切实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
一项调查表明,在兖矿集团的1266个一线班组中,青年职工占85%以上,他们给一线班组带来活力,也带来社会多元化的影响。特别是90后职工,伦理观念、社会政治观念、生活方式观、时空观等等差异化的特点更为明显。有记者随机采访了20名90后职工,他们的价值观念竟然有10种以上,个人爱好更是五花八门。这就决定了班组的思想教育工作必须注重小处入手、做精做细。班组长要多与班组成员谈心,及时发现其情绪的波动,及时了解职工的思想动态,针对职工群众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对症下药。集团鲍店矿综采队生产一班,思想工作实行“六必谈九必访”,就连帮助职工逃学的孩子回课堂的事也管起来,全班34名职工不是亲兄弟胜似亲兄弟,连续多年被矿评为“思想道德十佳集体”,被集团公司评为“优秀红旗班组”。工人姜召玉过去一直是“上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下井不到1小时就开溜”的“自由人”,单位领导多年重点包保没少费劲。新的管理法一改传统方式,队里重视人本关怀,帮其孩子解决了上学难题,并帮他家人租赁房子,热热闹闹给他新家“温锅”。精诚所致,姜召玉感动突变,勤奋工作,在工班长换届选举中,以最高票当选为班长,成为了班组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者。
实践证明,用细微亲情消除不利于安全生产的行为智障,更有利于感召张扬的个性融入团结奋进的团队,引导内敛的个人精神家园融入班组大家庭,在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政治意识和团队意识等精神层面保持共识,形成精诚干事,任劳任怨的团队合力。
二、求真务实,不尚空谈,让员工快乐学习、愉快工作、健康成长
班组身处一线,最大的学问是实干,说教没有实实在在的“干货”,缺乏锐意进取的踏实脚步,就会失去进取的动力。坚持自我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敢于表达自己的独特观点和态度,是青年职工的鲜明特点。无论是进行“尖锐批评”,还是进行“各种思想的交流”,都应切忌空对空。济宁二号煤矿的王仁合先后任了23年掘进班组长、6年区长,队伍保持无事故记录。谈起经验,他说,“我下井从不关心各队的进尺情况,就抓文明卫生、综合形象等细节问题,30年的经验告诉我,给职工营造一个好的工作环境,比什么都重要”。区队里年轻人多,王仁河常和他们拉实在呱:无违章,拿到一个精品头,工程追加15%收入,还有精品台阶奖,质量上去了,安全有了保障,再拿安全奖,算起来人均就有近千元的进账。老区长言传身带,全区上下精细作业蔚然成风,实现安全生产3000多天,创出全矿最长安全周期。职工切身体味到抓质量、保安全的实惠,10多名职工购买了私家车,20多名职工在附近城市里购买了商品房,先后有7名同志走上了中层管理岗位。安全就是幸福的理念深深扎根于每个职工心中。
三、创新学风,激发兴趣,让职工不断学习充电、提升素质
年轻人求知欲强,要激发职工学习兴趣,班组培训工作中就要改变那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和“不出事故不培训,出了事故才培训”的做法。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班前会、座谈会、交流会、岗前培训、岗位练兵、案例教育、观摩学习、分析讨论、预案演练等多种形式的学习,做到寓教于乐,营造全程学习、终身学习的环境,以知识重塑班组发展,为班组注入不断发展的动力。兖矿“三为六预”安全文化发源地济三煤矿,安全文化“落地生根”,实现了由“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我能安全”的转变。其中第一条关键经验就是安全宣教工程常年不断线,井下现场已成为“培训课堂”、“实践车间”,矿上为158个岗位配备“安全预警预教卡”,配齐58名专业兼职教师,不间断组织现场说教,手指口述,变读措施为现场讲措施,干部职工自动自发学业务、练技能的主动性空前高涨,仅2005~2008年三年间即新增高级技师7名、技师94名、高级工353名,7名职工荣获全国煤炭系统专业拔尖人才,省、市首席技师,省杰出青年岗位能手称号。队伍素质的提高提升了管控力,矿井安全管理由事后惩处向超前预防转变,全矿井下66个动态作业场所及30余万米的巷道内全部杜绝了电气失爆,在断层、涌水、冲击地压等多种地质灾害影响下,23个区队151个班组连年实现“零轻伤”。
实际上,在多样化的班组文化中,那些非主流的文化有时候能更加贴近个人体验,投射出小众的价值观,正视它的存在,关注小众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有针对性地改善思想政治工作,就能消除基础工作上的盲区,使班组人人都感受到求实创新带来的新意和改变,焕发更多的活力和更强的生命力,支撑区队班组整体工作年年有创新,为企业稳定发展聚集强劲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