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农委副主任李成贵已连任两届全国政协委员,从研究到实践,他深知“三农”领域的重点难点所在。“一批批青壮年农民离开村庄,老年农民慢慢离开人世,空心村的明天在哪里?”(3月12日《人民日报》)
三农问题的核心和重点在于农民,解决不好农民的就业与生计问题,空心村现象就难以避免。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还在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密切相关的情况下,推进新农村建设,对接城镇化发展,确实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最有效出路。不过,从已有的经验来看,要真正实现城镇化,就不能搞单纯的新镇建设,或者“逼农上楼”。
城镇的兴起必须依托于人气的聚集,若不能解决新农民的生存和就业问题,不能将流失的人数重新聚集起来,那么城镇化就会失去依托,建得再好的房子也只能成为空巢,城市也跟“鬼城”无异。一些地方之所以成为空城,是因为房地产没有必要的产业支撑,无以宜业自然就难以宜居,商品房除了“商品”的功能之外,缺少了最基本的居住价值。农民工之所以愿意向大城市汇集,原因就在于此。
空心村真正的问题在于,农民未能做到“洗脚上田”成为市民,摆脱对土地的依赖,又无法依托片寸之地养家糊口或发家致富,“家庭联产承包”的模式难以对接市场的需要,结果便成了占而不耕,导致了大量的耕地荒废。从某种意义上讲,空心村背后是生存焦虑和权利困局,如何生存,如何发展,如何养老成了农民的心头病,也成了城镇化过程必须解决的难点。
选择居住与生存方式是一种基本权利,空心村综合整治显然需要在政策的引导下,让人员自愿向城镇流动,农民自愿放弃职业身份而走向城市,以逐步改善乡村空心后责权利分离的状况,以解决分散承包与集中利用,抛荒浪费与建设急需之间的矛盾。
就业是民生之本,做农民也好,做市民也罢,解决乡村就业需要实体支撑,换言之,需要产业作为后盾,让农民能够在城市可以立足,能够有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覆盖,才能谈及发展,解决其对土地的心理依赖和风险防范需要。因而在城镇化的实施过程中,必须切实考虑到农民的真正需要,以及农村所面临的真实情况,以产业立本,围绕项目造城,结合产业兴市,围绕产业搞建设,先做大产业再做大城市,才能让城镇化更加科学化,空心村的明天才能与城镇化实现高效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