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第六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出台,铁道部被撤销。当天,铁道部部长盛光祖表示,铁道部虽然将被撤销,但铁路200万职工不存在安置问题,也不会裁员,铁路票价一直偏低,今后要按照市场规律,企业化经营来定票价。(3月11日《京华时报》)
毋庸置疑,对于中国铁路交通,老百姓长期以来最为在乎的始终是票价以及买票难问题,而非铁道部的命运。换言之,人们一直关注铁道部何去何从,终究不过是希望通过改革剔除铁路运输体制中的种种弊端,进而反映到低票价、高效率的惠民利民层面上。然而,眼下长期政企合一的铁道部虽然是实现分离,“末任铁道部长”盛光祖关于票价的回应,却是给人们泼了一盆冷水;当然,盛光祖事实上也只是转述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中的一些话。
盛光祖原话的意思再明显不过,即铁路的平均票价很可能要上涨,毕竟市场是残酷的,企业不会做活雷锋。这一点,从近期平安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和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相继提出退股(原因是京沪高铁运营票价水平低于预期),就可以看出端倪。而在笔者看来,铁路票价以“市场规律”的理由上调尽管不存在任何逻辑问题,但仍有“名不正言不顺”之嫌。
原因很简单,铁路交通作为一种社会资源,并非一般的市场产品,在相当程度上它更是民生产品、公益产品,通过合理的票价体现出公平负担与政府责任,是区分铁路企业社会责任与商业利益的准尺。往深里说,目前铁路交通资源于民众而言(尤其是远距离运输),仍是一个需求弹性极小的产品,没有很好的替代品。如果说把一个举全民之力建起来的铁路运输网全盘推向市场,甚至最终演变为企业挣钱谋利的工具,这于情于理都是说不过去的。换言之,上调票价必须充分考虑广大民众的承受能力,如果只知道通过涨价去弥补企业的成本甚至利益诉求,那也就背离民众于铁路体制改革的初衷,也有损政府和国企负责任的形象。
退一步,就算最终出于公平原则确实有必要上调票价,其前提也该是公布票价成本,并且砍掉不合理的成本,然后才是公平负担。否则,在缺乏充分竞争的铁路市场,涨价与否由企业自说自话,何以服人呢?尤其在票价构成屡成“国家秘密”的背景下,铁路运输行业工资奖金病、隐形福利病、职务消费病、腐败频出病等多种痼疾却不时引发舆论沸腾;在信息不对称的语境下,必然鲜有人相信“铁路票价一直偏低”,至于师出无名地上调票价,更易引发民意反弹。
总之,铁道部通过改革把公家的归公家、市场的归市场,思路是完全正确的,但同时在宏观上国家对铁路运输市场的调控必须具有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又有牢固的政治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进而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集体利益结合起来,发挥计划与市场两个手段的长处。说白了,铁道部改来改去,都应遵循帕累托改进,其最终的结果都应是“国民福利”越来越多,而非愈发“捉襟见肘”。否则,如果全盘推向市场撒手不管,任民众利益为“鱼肉”,既打击了人们对改革的期待,也背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