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3月16日 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如何推进西部城乡一体化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十八大以后,西部的大开发,将会有一个大的发展。以往对西部发展来讲,西部大开发的前十年主要是依赖于传统的红利空间,那么在西部的未来十年的发展里边,可能需要寻找新的红利空间,这种红利空间必须通过创新,特别是通过制度创新,释放空间。

  ■ 任宗哲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教授

  

  从空间释放的角度来讲,过去西部大开发的目的是缩小西部与中部和东部地区的差距,未来的西部大开发中,除了要消除西部与其他区域之间的差距,还有缩小西部内部的地区差距,这种消除的实现,关键在于城乡一体。按照刘易斯的观点,第一个拐点到了以后,意味着劳动力由过去的无限供给变成有限供给。第二个拐点,如果实现的话就是城乡一体化的问题。就西部来讲,我的第一个观点就是西部地区城乡一体化这个初始条件,有四种理解。

  第一,西部区域发展的差异比较大,主要表现在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的生产总值,以及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的利润差异,再加上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这四个方面,都表现出来了。在西部地区的内部,差异是比较大的。第二个初始条件,西部城乡一体化,它面对的是生态的环境脆弱。第三个初始条件,就是西部地区面临的双层刚性的二元结构的制约,也就是说首先从农村和城市均有这种二元结构。从城市来看,既有现代的工业部门,也有传统工业部门;从西部地区的农村来看,传统农村和现代农业同时并存。第四,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滞后。2011年中国城市化率是51.3%,而西部平均水平不足45%,贵州和西藏最低,分别是35%和25%。从这样一种初始条件出发,西部地区的城乡社会的一体化发展,应当针对不同的地区,按照不同的功能选择不同的模式。

  西部地区的城乡发展可以有四种模式:第一类就是都市区的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模式,这是以大都市和中心城市为代表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比较高,工业基础也比较好,比如说像西安这样一些区域;第二类就是资源富集区的模式,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也形成大范围的富集区,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快,但是就业弹性低,形成了非常明显的国富民穷的矛盾;第三类农业区的城乡一体化,这种结构单一,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比较低的区域在西部还是为数不少的。这一类地区主要是一些自然条件比较好,可以实施一种小城镇带动模式,通过这种小城镇带动,来实现城乡一体化;第四类,生态脆弱区的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模式。这类模式因为生态脆弱区具有抗外界的干扰能力比较差,自身稳定性比较差,在这种情形下,陕西已经实施了移民搬迁的模式,通过贫民区连绵开发的模式,把人口迁移到比较好的地区,既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又使得生态的脆弱区远离人类破坏。

  从初始条件出发,按照不同的功能,选择四种不同类型的城乡一体化模式。

  (本文系根据作者在“财经战略年会2012”上的发言录音整理而成,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