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8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发现“呆若木鸡”
的人才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田成杰

  

  断章取义,望文生义,致使现代社会对古典文化的理解有很多曲解,甚至完全弄反了先哲们的初衷。呆若木鸡就是一例。

  

  「含义」

  呆得像木头鸡一样。表示十分愚笨,也形容因为害怕或惊奇发呆的样子。

  

  「点评」

  按庄子的原意,“呆若木鸡”其实是一种修炼的“境界”。在他看来,外表活蹦乱跳、骄态毕露、强悍伶俐的鸡,并不是最厉害的,而目光凝聚、内蕴真气、纹丝不动、貌似木头的鸡,才是真正的“鸡”林高手:到了这种境界,不必出招就足以令别的鸡望风而逃了。

  庄子这则寓言很有趣,同时也表达了深刻的哲理,让人不由得想到古人所说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勇若怯”。只不过与这些词语相比,“呆若木鸡”已经没有了丝毫褒奖的含义,反而成了一个代表“呆头呆脑、痴傻发愣”的、彻头彻尾的贬义词。

  抛开“呆若木鸡”的原意,用外表来判断一个人的能力仍然有失偏颇——只可惜,现代社会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有些人为了快点出名,不惜故意制造一些丑闻;有的企业为了知名度,不惜做广告恶心你一把!而有些飞黄腾达者,也是阿谀奉承、巧言令色的人!这些,都与重修养、轻外在的“木鸡”精神背道而驰——在这样的观念下,能“歌”善“秀”才是最重要的——这也就不难理解“呆若木鸡”何以会成为完全贬义的了。

  真正的用人之道是把合适的人用在适合的地方,即使是真正的“木鸡”,你用它来做玩具,它便有了用武之地,成了“才”;如果你非得让它去下蛋或报时——你还说这是鸡应该做的——它们就变成了废物。更何况,我们身边的“木鸡”更多的只是“若木鸡”,花言巧语并不是他们所擅长的——那样的话也就不是他们了,能不能挖掘、发现并充分地利用这些人才,是领导者的一项关键职责。

  可见,无论你是能“歌”善“秀”者,还是属于“木鸡”、“若木鸡”们,其实并非问题的关键——如何区分周围的人,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发挥他们的作用和特长,才是根本所在。从这一点来看,是否“呆若木鸡”已经变得并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