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建敏
在中国二三线城市蛰伏6年之久的全球最大自愿连锁超市组织者SPAR开始试水一线城市。继上月底在北京开出首家一线城市店铺后,日前坊间盛传,SPAR携手华南地区成员东莞嘉荣生活超市进军广州珠江新城社区超市。然而,在业界看来,目前SPAR绝地反扑一线城市,与沃尔玛、家乐福等超市巨头在一线城市的较量,实力差距仍较为悬殊。
据悉,作为SPAR在中国一线城市开出的首家大卖场,在开业不到一个月却爆出运营模式水土不服的迹象。业内专家表示,这与SPAR的两大利器——自有品牌、联合采购在中国发展不尽如人意不无关系。
难题1 自有品牌难被认同
上个月在一线城市开业的SPAR管庄店,其自有品牌涵盖了以薯片、汽水、湿巾、袜子等食品类和日用品类,但与主流商品品牌相比,这些SPAR自有品牌虽价格低些,但却少有人问津。
卖场自有品牌研究专家冯建军表示,SPAR扩张一线城市的“野心”就是推广其自有品牌,以帮助中小超市应对超市巨头的天天特价策略,但作为SPAR最有杀伤的武器,自有品牌在国内却恰恰表现水土不服。冯建军认为,相比于沃尔玛、家乐福,SPAR缺乏知名度,对新生超市提供的自有品牌却有着本能的怀疑。另外,虽然自有品牌商品比其他商品的利润要高出10%以上,但目前SPAR进入中国的自有品牌只有320个品种,销售额占比不超过5%,相对于超市内上万种商品来讲,这些自有商品的占比微乎其微。
难题2 联采无实质性突破
与直营连锁、特许连锁超市不同,自愿连锁组织的经营模式是由多家会员零售商自愿组成的一个整体,进行统一采购、共同配送降低成本,这也是中小零售企业抱团联采对抗巨头的大功能。据悉,SPAR目前在中国也有几十个一线品牌能全国联采,会员采购这些品牌的成本普遍能下降3%-4%。但至今众多会员联合采购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这也是SPAR在中国业务扩展缓慢的另一大原因。
“其实这也很正常。因为各自会员企业有大小、区域及其技术、管理水平等问题的不同,没有经过磨合很难有收获。”楚睿商业董事长黄文杰表示,自愿连锁的每家会员零售商保持着自己的资产所有权,且进行独立财务核算,这使得他们各自仍具有很大的自主权,会因为各自的利益而容易冲乱联合采购机制。黄文杰认为,更重要的是目前SPAR在国内都没有做出强势品牌优势,各家会员企业采购量也不能与沃尔玛抗衡,对于大型超市几万种商品而言也是杯水车薪,这就影响了加入会员联合采购积极性。
难题3 品牌统一加盟费高
业界指出,导致SPAR在中国发展成员不太顺利另一大原因,就是国际SPAR要求加盟成员在其店名称中必须加入SPAR的成分,让一些想加入的成员企业一时难以接受。在一些区域处于领先地位的中小型超市负责人表示,之所以一直徘徊要不要加入这个自愿连锁组织,其中一个因素也就在品牌名称上。他们认为原来超市名称在自己区域里已是家喻户晓,如果再加入SPARR的元素,消费者一时还难以认知。
记者了解到,除了品牌因素外,如果加入SPAR,就意味着要大量改造店面,无论是资金投入还是人员方面都是一笔不菲的支出。另外,不菲的会费也让零售商望而却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