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境界,是指管理达到的水平。有人归纳企业管理有三种境界:一是“以我为原点、以钱为半径”的钱商。这种企业就是为赚钱而赚钱,但这并不能赚到多少钱。二是“以钱为原点、以思想为半径”的贤商。这种企业境界就高多了,这就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三是“以思想为原点、以社会为半径”的圣商。比如,有一家世界知名企业就把自己定位为“伟大的消费者企业”,完全从消费者的角度经营企业。
笔者认为,企业管理水平可以抽象为三种境界。
第一种管理境界是秩序。秩序是办任何事情的基本条件,它不需要数学的演绎,而是需要经验。企业需要建立一些最基本的制度、规范和标准,要有一定的命令与服从的程序、信息渠道和领导权威。例如,周庄镇有不少公司的老板在创业初期先去深圳打工两年,学习如何管理企业、如何建立企业管理制度,再回来办企业、管理企业。制度和规范是有效做事的最基本要求。
第二种管理境界是成本。做任何事情都有成本,降低成本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无论企业发展到哪个阶段都需要降低成本。从今天来看,企业的成本管理已经走过了三大阶段:第一阶段,规模效益模式。达到经济规模是最基本的管理方法,企业通过达到经济规模摊薄单位成本。但规模效益有个前提,就是卖方市场,即生产出来的产品能够销售出去。如果每个企业都大量生产、大量销售,市场就会发生变化,卖方市场就会向买方市场转变。我国上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商场里没有任何紧俏产品,从消费者竞争转变为生产者竞争,从数量竞争转变为质量竞争。第二阶段,质量效益模式。即通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质量效益模式已经达到了工业经济时代管理的很高水平,通过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实现双赢——生产厂家通过质量的提高、优质优价、减少废次品率得到利润,消费者花更少的代价得到更好质量的产品或服务。第三阶段即速度效应模式。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管理费用、仓储费用、银行利息都是时间成本,注重速度即是降低时间成本。
第三种管理境界是战略管理,即企业管理要有正确的目标和方向。决策失误所带来的成本损失比生产线上的成本损失要大得多,因此管理的目标方向要正确,而目标方向的调整常常意味着重大的成本损失。在缺乏战略管理的情况下,企业管理容易出现“摸论”、“猫论”、“龙论”、“蛙论”。“摸论”——办企业全凭摸着石头过河。企业如果摸到河中间找不着垫脚石了,要回头,行吗?当然不行,办企业是“开弓没有回头箭”,每一步都花了成本,回头就是成本的损失。“猫论”——什么生意好做就做什么,什么钱好赚就赚什么。这在企业没有完成原始积累时可以如此,但是达到一定规模后,需要做形象和特色。一个没有特色的企业,谁也记不起你来,谁也不会给你下订单。“龙论”——企业做成一条龙,有钱赚的事全部自己做。如果都这样还要社会分工做什么?商业企业和生产企业只有适当分工,老百姓的福利才能得到提高。三株集团老总吴炳新在失败后总结了15条教训,其中之一就是三株的“恐龙症”严重,企业大中心套小中心,大机构套小机构,造成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资金调动困难,最终导致了三株这一“巨无霸”民营企业的轰然倒塌。“蛙论”——企业跳跃式发展。然而,跳跃是需要条件的,比如,企业完成原始积累需要很长时间,因此,实现跳跃需要有外部资金的注入。另外,职工素质的提高是难以跳跃的。因此,办企业的立足点不是跳跃,而是稳步前进,稳扎稳打。企业发展过程中注意目标方向明确,即从长远、从大局谋划自己的发展,这就需要有战略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尹继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