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长清 特约记者 周泽高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今年重阳节(10月16日)前夕,我们带着了解社会,关心高龄老人养老的问题,去“成都晚霞社会养老服务中心”看望记者工作过的成都第43中学退休多年的、现已87岁高龄的陈德权老师。在喜笑颜开的亲切交谈中,陈老师说,他们夫妇俩在这里的养老生活很好。他还拿出今年7月27日成都市民政局局长杜开宗发表的《成都人口老龄化形势逼人,“夕阳”产业将成“朝阳”产业》的文章给我们看,我们很受启发,引起了深深的思考。
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及成都位居前列的严峻现实
据杜开宗局长介绍,按照联合国划分人口类型的标准,法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银发”时代的国家,而英国已将养老问题纳入社区,对老年人采取了社区照顾的模式。美国、丹麦都在探索养老模式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按照联合国划分人口类型的标准,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成都的老龄率在国内城市中位居前列,仅次于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
在未来10—20年,我国将迎来人口老龄化高峰。发达国家从成年型到老年型的转化时间大体要几十年或上百年,而我国只用了20年左右的时间就进入了人口老龄化阶段,是典型的“未富先老”。目前,成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7.27%,比全国高出5个百分点,而且每年增加约10万人。社会养老已成为政府需要考虑的问题。在养老方式上,我们上一辈人由于受传统观念、经济收入、文化程度多方面的影响,很多人不愿意进入养老机构养老。而现在正当40多岁的这一代人,几乎都是多子女家庭,相对来讲还有能力在家里照顾老人,因而老人以居家养老为主。但当现在是40多岁的这一代人进入老年或成为失能老人后,也就是再过15年左右,传统的四世同堂家庭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家庭人口的小型化,家庭开始出现“421”的倒金字塔结构,即一对夫妻、一个孩子,要面对夫妻双方的4位老人的赡养问题。由于深知严重的家庭养老负担势必造成严重的社会负担,家庭问题可能转化成社会问题,因此我们这一代正当40多岁的人,大都会选择社区或机构养老,以减轻子女们的负担。这就使得如何建设规范化、多种类、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机构,以满足未来的养老需要显得格外重要。
“成都晚霞社会养老服务中心” 具有中国特色的成功探索
“成都晚霞社会养老服务中心”是积极响应国家“十一五”计划的号召,帮助解决“养老难,就业难”的问题,为国分忧,为民分忧的善举。“中心”于2000年在省、市、区相关政府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由敢为天下先的、出以公心的奉孝仪女士(后来的女院长)等人投资数千万元建成的一所民营的、非盈利性的社会养老服务机构。该“中心”位于成都市原金牛区金泉办淳凤村一组(而今是高新西区)。“中心”占地近百亩,下设养老服务中心、成都晚霞社会服务慈善基金会、成都晚霞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有医务室、阅览室等活动场所、各种娱乐休闲设施,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社会化养老保障。
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我国老年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滞后,老年福利设施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与现实需求有很大的差距。现有的社会养老机构照料老人的能力,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面临我国人口老龄化以及“养老难”问题的日益加剧,成都晚霞养老服务中心经过多年摸索,根据社会对养老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形成了以“机构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居家养老”为发展中心,三位一体的养老服务新体系,为日益增多的老年人提供优质养老服务,也为广大需要就业的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真正做到了“替儿女尽孝,为社会解忧”。
成都晚霞养老服务中心院区树木茂盛,百鸟争鸣,鲜花争妍,空气清新,景色宜人,是养老、保健、度假、娱乐为一体的智能型疗养活动中心。“中心”有300多张床位,配有专业护理人员100多名,医护人员数名。“中心”向社会承诺:将贴心服务送进每位老人的心田,将优质服务奉献给老人。“中心”推出“1+10”的服务,根据老人购买的服务标准,可以享受到经过专业培训的护理人员为老人提供物有所值的项目服务和享受到具有专业资格机构人员提供的专项服务。
采访结束后,“中心”奉院长挽留我们在那里和养老的老人们一起提前过“重阳节”。在餐桌上,丰盛的佳肴,营养丰富,咸淡适宜,奉院长、廖院长亲临每桌为老人的健康、长寿敬酒,送去一份温情。全院500多人,每个人心里都高兴,我们亲眼目睹高龄老人活出了尊严,受人尊重,谁不为之动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