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1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中国矿山或借鉴“智利模式”建避险硐室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69天,33名矿工全部生还——智利人创造了令全世界为之动容的生命奇迹。作为一个矿难多发的国家,中国或借鉴“智利模式”建避险硐室。

  业内专家曾指出,配置避险硐室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已有强制性规定,起到了不错的效果。智利被困矿工能够生存下来,井下避险硐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过,对正在计划强制推行井下紧急避险系统,专家们认为落实存在困难,特别是井下避险硐室投入巨大,这对小矿来说更是压力不小。

  智利使用的钢制救生舱,其顶部经过加固处理,以保护矿工在升至地面的过程中免受可能坠落的岩石或者碎片的伤害。救生舱内的一套装置可固定住矿工,以使他们即使在昏倒的情况下也能保持安全的站姿。使用轮子的导引系统将使摩擦降至最低程度,救生舱内安装的视频联线将使营救人员在升井过程中与矿工保持交流。

  骆琳在事故调查会上表示,相比智利矿难,情况不一样、事故也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但避险硐室这个事国务院马上也要上。  

  又讯,山西五大煤矿集团开始配备井下救生舱

  记者从山西省煤炭工业厅了解到,山西加快推进煤矿紧急避险系统建设,开始在全省五大煤矿集团推广井下救生舱,其中7个试点矿井中有的已建成井下避难室和救生舱,有的已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潞安集团首先在瓦斯较高、条件较复杂的常村矿北三采区进行试点,现已建成了永久避难硐室1个,临时避难硐室1个,移动救生舱6台。常村矿新型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全部完成后,最终将实现覆盖井下当天当班全部970名作业人员的防护目标。”山西潞安集团党委副书记王志清说。

  王志清说,潞安集团常村矿新型安全防护体系具有四个特点,一是全面对接、互联互通,所有井下避难空间(救生舱,永久或临时避难硐室)内装备的监测、监控、通讯、数据传输等设备能实现与矿井原有各系统的全面对接,救生舱和永久避难硐室之间可互联互通,每一个固定避难硐室都可成为井下的临时救援指挥中心。二是多级防护,独立运行。三是多点布置,全员覆盖。四是就近避难,迅速便捷。目前煤矿正在对员工进行系统培训,试验成功后将全面推广,力争做到危急情况下通讯畅通、安全避险和长时间有效自救,实现“防得住、躲得开、救得快”。

  省煤炭厅应急救援处副处长贺美宣介绍,山西加紧推进煤矿矿井监测监控系统、井下人员定位系统、井下紧急避险系统、矿井压风自救系统、矿井供水施救系统及矿井通信联络系统“六大系统”的建设。全省选定了五大集团的7座矿井作为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的试点。到今年9月底,潞安集团已完成设备购置、安装和调试,正在对矿工进行培训。大同煤矿集团塔山煤矿首台软体式救生舱已经入井,晋煤集团、阳煤集团和焦煤集团正在开展设备的购置工作。

  (宗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