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9月14日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顾建国:创新发展就要“敢争先”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凭着智慧与勇气,顾建国带领马钢历经风浪无数,在波谲云诡的市场中一路远航。成功不断,他不曾浮躁;荣誉不断,他依旧沉稳。他就是马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顾建国,刚刚被授予“安徽省突出贡献人才奖”。

  □汪国梁

  

  

  以人为本得人心

  

  “所有的问题,最终都是人的问题。”顾建国经常说这名话。

  马钢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人才是第一资源,教育是第一大计,培训是第一道工序。”三个“第一”,无不指向“人”。重视人,这正是顾建国管理理念的核心。

  上个世纪90年代末,马钢受到钢铁行业宏观调控政策影响,经营极为困难,时任总经理的顾建国却让20多名管理人员出国考察。当时公司资金捉襟见肘,人言纷纷,更有人指责考察为名公费旅游为实,但顾建国坚持己见。事实证明,出国考察开阔了干部们的眼界,加深了职工对国际市场的了解。 2002年,马钢在美国赢得我国入世后反倾销官司的首场胜利,就得益于管理团队对国际市场游戏规则的熟悉。

  “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除了他的战略思想、奋斗精神,一个关键是团结一班人,带领职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企业才能发展。”如何凝聚人心,使所有员工同心协力,始终是顾建国关注的重点。

  

  锐意改革创显思维

  

  企业发展的持续动力源于创新。顾建国在马钢十数年,秉承“创业、创新、创造”的企业精神,持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作为特大型国企,马钢曾承担了沉重的历史包袱。江东企业公司是马钢为安置企业职工待业家属和社会青年就业创办的,2000年前后,由于体制僵化,管理混乱等原因,效益每况愈下。

  江东企业公司有110家下属企业,2万多名职工,分离改制,谈何容易!顾建国认为,不改革,死路一条。顾建国坚持不懈探索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在江东企业公司产权制度改革上,针对各个企业的不同状况,采取了“一企一策”的原则。企业改制具体形式可以是股份制,可以是转让和出售,可以是破产淘汰,还可采用企业终止、人资分离。这种因企制宜的方式便于操作,易收实效。

  随着职工的妥善安置和产权关系的理顺,江东企业公司110家企业全部实现与马钢的分离,重组后的企业经营活力明显提高,职工收入也大幅提升。

  分离改制取得了巨大成功,2005年,以此项改革为内容的“大型国有企业分离厂办大集体的方案设计与实施”获得了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

  

  临危不乱见英雄

  

  在马钢人的记忆中,1996年到1997年前后,是马钢数十年发展史上最为困难的阶段。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1996年初,马钢开始出现亏损,最严重的时候,工资都只能依靠贷款发放。顾建国时任马钢股份公司总经理,随后又同时担任董事长。临危受命,亏损的局面需要扭转,职工的工资需要发放,企业下一步的发展也需要规划,顾建国的担子十分沉重。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顾建国带领他的团队审时度势,坚持以保证发展为要务,并与公司领导层提出了“不气馁、不浮躁”的口号,理性地分析形势,使广大职工重新树立了对企业的信心。

  

  ■新闻链接

  

  战略调整

  

  人心齐,泰山移。在此基础上,顾建国着手调整发展战略。当时马钢的产品多为“大路货”,没有自身的特色,难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痛定思痛,顾建国决定把发展重心转到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效益上来。通过关停落后工艺装备,清理不良投资,开发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技术的H型钢生产线等措施,马钢成功实现了对产品结构的战略调整,创造了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