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9月11日 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给你一个亿你能干什么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最近这两年,“VC”成了中国最时髦的词汇之一。伴随着近几年如火如荼的创业风潮,各色各样的外资或是本土VC以诱人的姿态出现在年轻的中国创业者面前。不论是出身贫寒的打工仔、胸怀壮志的大学生,还是决心自立门户的职业经理人,只要你有好的idea,便会有VC送上大笔金钱——创业者们心中充满了这样的期待。

  

  然而,若干次碰壁之后,他们十有八九会产生一大堆的疑问:我要把自己的所有idea都展示给VC吗?被别人山寨去了怎么办?VC既不拒绝我也不肯给钱,他们到底还期待什么?VC是如何进行投资决策的?在跟VC的谈判中,如何确保自己的利益?

  这些问题,可以在一本书中找到答案。这本书的名字足以让创业者们为之畅想:《给你一个亿,你能干什么》。当然,在本书作者、乾龙创投基金创始人查立看来,一个亿只是夸张之词,要是真给创业者那么多钱,恐怕就要把他毁了。而在这本书中,他想要提供给创业者的帮助,绝非金钱而已。

  

  创业者应该帮助创业者

  

  ◎《环球财经》:作为一名创投人士,是什么激发您写这本书呢?

  □查立:我从2000年回国以来,接触到很多创业者。我发现中国的创业者有一个特点:都是第一次创业,很多普遍的问题都不知道。所以我才开了博客,最后形成这本书。

  ◎《环球财经》:您在美国工作和创业多年,在您看来跟美国相比,中国的创业环境有什么不同呢?

  □查立:虽然现在中国也是“创业热”,但中国草根创业的环境还远远不如美国。例如在美国200元就可以注册一个公司,不需要中国那么多注册资金,也不需要工商登记那么多手续。而在中国就比较麻烦一些,有很多政策、市场等方面的问题。

  

  VC的判断并不是上帝的手

  

  ◎《环球财经》:您在创投业已经多年,有什么成功的故事可以拿出来分享一下?

  □查立:我一直觉得人很难正确地判断未来,你想的东西不一定做得出来,你的成功经常不是最终想出来的。举个例子,我们投过一家公司,做无线互联网,即手机上网。这公司最初是针对高级白领、高消费人群、城市人群。我们投了以后,它的产品却总是不成功。团队很好、方向很好、技术也很好,但就是不知什么原因。后来钱花的差不多了,我们都觉得应该放弃这个公司了。结果后来一场大雪把它救活了,当时东莞、深圳那边很多民工回不了家,就用这个公司的服务给家里汇款。于是这个公司的产品,最后改名叫“老乡网”,变成了广东移动的核心产品。

  所以你看,最初我们以高端人士为目标客户,花了很多钱,没有一点效果。而最初从来没有想到过的人群,从来就不关心的人群,最后却给我们带来成功。

  

  创业不是钱砸出来的

  

  ◎《环球财经》:您有一篇文章提到某家国际著名风投,给您认识的一个创业者投了很多钱,远远超出他的需求,结果效果很不好。所以VC有时是不是还会起负面的作用?

  □查立:是的,这个是我切身碰到的一个例子。通常我觉得给太多钱不是好办法,创业不是钱能够砸出来的,而是人在里面不断地创造价值,如果你给了太多钱,他可能就去享受,反而不去创造价值了,给太多钱很可能会毁了这个创业者。

  

  年轻人就应该去创业

  

  ◎《环球财经》:您认为中国不错的创业团队主要来自哪些地方呢?现在有一种说法是大城市机会多,所以年轻人都喜欢扎堆到大城市创业,是这样吗?

  □查立:创业者在全中国每个角落都有,但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特点,北京、上海、深圳的创业者,看过很多的VC,所以相对来说比较成熟一点,也比较容易来忽悠投资人。但我前段时间看过一个河南郑州的团队,就是非常朴素的一群人,我很喜欢这个团队。打电话叫她过来谈谈,结果她带了二十几个人跑到北京来,她说:我第一次见VC,我的团队也应该来分享这个学习机会。我心里非常感动,在京沪深这些地方,就比较少见这种团队。

  你看成功的创业者,绝不是“富二代”,有钱人的子弟可以获得很多家产,也可以经营很大的企业,但那不是创业。真正创业的都是草根、平民。你去看看成功的创业者,很多不是大城市出来的,很多农民的儿子、很多没读过大学。人的地位、学位越高,包袱越重,例如读到博士,已经到了一个学问的高点,他就很难从头开始。(摘自《环球财经》 刘美/文)

  ■百科小贴士

  

  何为VC?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简称VC。VC在我国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其实把它翻译成创业投资更为妥当。广义的风险投资泛指一切具有高风险、高潜在收益的投资;狭义的风险投资是指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生产与经营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投资。根据美国全美风险投资协会的定义,风险投资是由职业金融家投入到新兴的、迅速发展的、具有巨大竞争潜力的企业中一种权益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