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9月11日 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创业途中,你所不知道的荆棘路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阿来今年刚好30岁,一次偶然的机会,阿来结识了公司另外4位合伙人,并用股权合作的方式成立了茂名阑德平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事实上,阿来只是目前青年人创业的一个缩影,对于这批已到或将到“而立之年”的一代来说,他们的择业观念开始发生变化,创业成为许多人的选择。只不过,如阿来所述,在目前市场激烈竞争的环境下,融资问题、盈利模式,以及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续航能力”,都成为一条摆在创业者面前的荆棘路。  

  [荆棘1]

  融资难最头疼  

  “创业之初碰到最大的困难,肯定是融资难。”深圳市宝安区一家手机液晶显示板模具厂的小老板饶广平不假思索地回答。2009年,团省委在广东开展的“青年创业存在哪些困难”调查中,青年创业“融资贷款困难”的反馈位居前列,成为创业者最头疼的问题。

  饶广平也是一位80后,江西广昌人,2001年到深圳打工。去年在完全摸熟手机液晶显示板的制作流程后,便和2名同事出来单干。据饶广平介绍,当他们决定办模具厂时,由于三人都没有积蓄,购买生产模具设备的30万元启动资金就成为套在他们头上的紧箍咒。

  在贷款无门的情况下,他们不得不选择东拼西凑从亲戚家借钱来开始。在公司正式启动后,由于三人对这一行业已经了如指掌,液晶显示板的生产与销售非常顺利,员工规模从最初的10来人扩大至目前的30多人,厂房面积也扩张了一倍以上。

  在创业启动资金问题上,茂名阑德平公司也遇到同样的难题,阿来表示,目前银行对创业企业的信用贷款门槛设置过高,有的要求有公务员或类似的身份,有的要求几家企业互保,有些银行甚至还要求公司一定要注册满一年才符合贷款条件。  

  [荆棘2]

  盈利模式问题成掣肘  

  在苦苦坚持2年后,阿明创办的“个性化定制红酒”公司终于转售给了别人。对于这位80后创业者来说,创业第一次算是画上了句号,但阿明从中收获颇多,其中一条便是公司的盈利模式是否清晰。

  2008年,阿明从朋友处获悉深圳个性化定制红酒较为盛行,即将企业名称、LOGO,甚至签名特别镌刻或打印在红酒的内外包装上,以便别人收藏或特殊使用。

  在公司创办后,阿明才发现要开拓业务实在有些困难,由于个性化定制的特殊性,这决定了这一产品不能批量生产,单靠一单一单的业务根本形成不了规模化。盈利模式受到挑战,让阿明最终选择了放弃。

  业内专家表示,目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能否找到一条前景可见的盈利模式对于公司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建立好盈利模式后,对产品的生产进行专业化提升不可或缺。  

  [荆棘3]

  规模做大后“续航能力”不足  

  饶广平对此深有体会,他告诉记者,在公司规模仅为十几人的时候,公司的人员管理较为规范,“有没有谁在偷懒,一瞄就知道了。”成本压缩也能得到较为容易的控制,而且赢利能力十分突出。

  但公司做大后,公司的赢利能力并不伴随着人员的增加而同比增加,比如,以前10来个人每月的营收能达到30多万元,现在30多人所达到的业绩只比以前提高一点点,这让饶广平很苦恼。

  有关专家表示,青年人创业,基本上处于“没完全学会游泳就下海”的状态,因此,对于管理知识、市场经验等方面缺乏系统掌握。遇到类似上面的问题,公司要建立“营业额和所有员工收入都挂钩”的机制,同时,建立举报机制,重奖举报者并为其保密,同时重罚作弊人员。

  (摘自《南方日报》 彭国华/文)

  编后

  大多数青年人在创业初期,都怀揣着美好的创业梦,但当在进入竞争激烈的市场后方知道,创业的路途原来是如此地不平坦和充满着荆棘坎坷。其实创业之路从来就不可能是平坦和永远顺畅的,创业者在创业的过程中要不断追问自己三个问题:第一,这个新的行业领域你是不是擅长?第二,如果你不做,客户会损失什么?第三,如果做了,在这个新的领域中自己能保持多大的竞争优势?好高骛远是很多创业者在从商前期常犯的错误,其实创业就得从基础做起——要摘离地上最近的果子,不要直盯着树顶上的大果子,这样有可能产生不切实际的操作方案。而越简单的模式就越容易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