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9月08日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徐静蕾=博客+广告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人气资产的商业实践

  演员出身的徐静蕾以“老徐”博客作为积攒人气的主要平台,借电子杂志聚拢广告商的吸引力,最终以植入式广告和稳定的受众群两种形式让商业利益在电影这个媒介上得以实现。如今,她以“鲜花盛开”为平台,朝着产品开发和电子商务的方向迈进,搜寻下一个盈利目标。

  徐静蕾在“文艺女青年”的标签下完成了最初的人气积累,不过,为徐静蕾带来持续人气的则是“老徐”博客,开博19个月点击率过亿,纪录至今无人能破。也正是这些“杂事”,为徐静蕾赢得了演员之外的诸多头衔,增加了曝光率,放大了知名度,让“徐静蕾”这三个字的品牌效应愈发明显。

  

  电影:个人品牌变现为植入广告收入

  

  《杜拉拉升职记》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被归功于整合营销的力量。然而,作为徐静蕾自导自演的第四部电影,“徐静蕾”这三个字显然是电影成功的另一个关键推手。电影《杜拉拉升职记》的监制张一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毫不讳言:“拉植入广告的时候我就明显感觉到不用讲故事,只要报上杜拉拉、徐静蕾的名字,人家就愿意跟你谈了。”

  事实上,《杜拉拉升职记》并不是徐静蕾人气资产商业实践的第一次成功尝试。2006年,徐静蕾自导自演了第三部电影《梦想照进现实》,其个人投入的500万元仅靠百合网、松下高清以及诺基亚等广告主的赞助就收回了成本,甚至在成都的首映式也是徐静蕾代言的长虹赞助的。在这其中,其个人博客扮演了一回“扩音器”的角色。

  

  “老徐”博客:人气积累的主平台

  

  博客是徐静蕾人气资产得以持续的重要支撑点,在非商业化的名义下,把商业利益巧妙让渡给电影和电子杂志。

  2005年年底,“老徐”博客正式上线后两个月,最高日访问量已达60万人次。2006年5月4日,“老徐”博客登上全球知名博客搜索引擎Technorati的排行榜首。

  尽管徐静蕾坚持博客是个人而非商业的空间,未引入任何广告赞助。但凭借博客积累起的人气,徐静蕾获得了商家的青睐,这也让《梦想照进现实》的赞助商颇有些得来全不费功夫的味道。到了《杜拉拉升职记》,实际只是这一成功模式的复制以及放大。

  广告合约之外,徐静蕾“人气资本”在电影上的另一处成功实践,体现在对电影受众的聚拢效应。《杜拉拉升职记》拍摄期间,尽管徐静蕾更新博客的热情和频率都已不复当年勇,但“老徐”博客近5年所积累起来的白领读者与《杜拉拉升职记》小说和电影的最大受众群恰好重合,对电影票房的红火起到了极大的助燃作用。

  

  电子杂志:构建与广告商对话的渠道

  

  早在2003年,为了拍摄她的第一部电影《我和爸爸》,徐静蕾注册成立了鲜花盛开影业有限公司,当起了老板。2007年,徐静蕾创立鲜花盛开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办了一本电子杂志《开啦》。

  资料显示,2007年4月,《开啦》正式上线。到了2010年,《开啦》不仅拥有《开啦街拍》和《开啦职场》两个“姊妹”,内容覆盖生活、时尚和职场这些白领热衷的话题,并且其本身每期的平均下载量达到1000万,拥有了几十万的固定读者,广告商自然蜂拥而至。

  

  借力电子商务:进一步开发人气资产价值

  

  徐静蕾对电子杂志的“挖掘”还不止于此,鲜花村官网上的小卖部只是小试牛刀。2009年4月,主打80后市场的“开啦”品牌饰品在凡客诚品进行网络发售。而到了2010年4月15日,在《杜拉拉升职记》上映的同天,试运营半个月的淘宝商城KAiLA官方旗舰店正式开张。KAiLA官方旗舰店的推出,既尝试打造商业利益完全归属自己的产品,又搭建了一个电子购物的平台,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是徐静蕾对人气资产的新一轮商业实践。此外,这个电子购物平台还友情客串渠道宣传的作用,《杜拉拉升职记》放映期间,网店的重要位置不仅悬挂电影海报,并且还举行了购物送电影票活动。毕竟,在围绕徐静蕾的整个商业体系中,个人品牌、人气资产是最为核心的部分。就如同“老徐”博客一样,“赚吆喝”是王道,但如果能在“赚吆喝”的同时还有金钱入袋,更是美事一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