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被人们视为“天下第一难”的煤矿安全工作,在建成投产29年,地质条件、队伍构成、基础设施并不优越的国有煤矿,竟然实现连续9年杜绝重伤以上事故和各类重大非人身事故的发生,安全产煤6237.6万吨,创出我国同类型矿井同一时期安全生产的又一最优成绩。
其显著成绩的背后,究竟有着什么样可借鉴的宝贵经验?8月31日,安全生产9周年的当天,记者走进位于鲁西南大地的兖矿集团兴隆庄矿。
素质与培训比翼齐飞
今年40出头的班长马加力,1990年技校毕业后干上了采煤工,凭着扎实肯干和聪明好学,一步步成长为副班长、班长。在班组长岗位上,马加力刻苦学习、大胆管理,勇于革新,把自己提升到“全国十佳班组长”的行列中,之后又连续迈上几个台阶,由党支部副书记到党支部书记。
马加力等职工的成才更大程度上受益于该矿扎实有效的安全培训。该矿利用“兴隆鼎”安全文化模式,构建起完善的安全教育工作体系,职工安全培训率、持证上岗率、应知应会率保持了100%。建有矿山电器设备、煤矿液压系统、煤矿机械设备实验室,拥有采煤、掘进、机电等15系列40多个工种的实践平台,培训基地装备了双向控制闭路电视、多媒体演示、网络教学系统。定期进行技术实践轮训,使职工的技术理论和操作实践得到有机结合。扎实开展“安全质量放心人竞赛”、“安全诚信排行榜”等活动,深层次提升全员安全意识。大力实施职工素质工程,推行“有证上岗、无证待岗、多证加薪”,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名师带高徒等活动,大力营造学业务、学技术、保安全的浓厚氛围,增强了员工应对自然灾害的预防意识和紧急应变能力。
破难与创新相得益彰
该矿顺应物态变化规律,超前预控,深化细化质量标准化建设,对井下所有作业现场实施“三位一体”开工许可制度,分系列开展流动红旗达标竞赛活动,实施安全质量“红、黄牌”制度。坚持矿、专业、区队、班组、个人五级隐患排查制度,实施安全确认风险评估,坚持领导干部24小时带班、跟班制度,对现场存在的问题、隐患未及时解决处理的,严格责任追究。加强专兼职安监队伍建设,实现全员监督,全过程、全方位动态监控。大力实施技术改造,着力推进数字化矿山建设,实现了机电设备运行状态、供电、“一通三防”、矿压等监测监控信息的一网传输。推广应用井下无线语音通讯系统和人员定位系统,为生产指挥和灾害救援提供了可靠手段。成功研发应用综放工作面顺槽支架,改善了工作面作业条件。研发使用总长度1800米的长距离水平转弯快速架空乘人装置,实现人员上下井全程机械化运送,减少上下井在途时间,减轻职工体力消耗,营造了安全和谐的工作环境。
考核与建制同频共振
该矿突出以人为本理念,将职工作为抓好安全工作的关键要素,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制度,修订完善132万字的《兴隆庄煤矿安全生产岗位手册》;大力推行全员安全抵押,重点对井下班组长实行“安全幸福365”激励机制;严格执行下井指标考核、“分级佩戴安全标志上岗”、“六不准签字”、作业规程编审“十个环节”检查等规章制度,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长效管理机制,使安全管理更加严细。成立以矿长、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总工程师为组长的安全技术管理领导小组,矿与区队、区队与班组、班组与职工层层签订安全“军令状”,促进安全措施有效落实。根据责权利相结合原则,按照技术业务范围,分系列实施业务保安抵押,促进业务保安制度落实到位。坚持分配政策向安全质量倾斜,实施安全考核评估制度,安监部门每季对各单位职责履行情况考核评估,达不到90分停产整顿。人力资源部门坚持把安全作为考核各级班子和管理干部业绩的重要内容,实施“一票否决”。广泛开展“金鼎单位、金牌员工”评选活动,对安全生产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安排国内外学习考察,处处事事体现了“安全重于一切、先于一切、高于一切”。
近年来,兴隆庄矿先后荣获“中国矿井排头兵”,“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学习型组织标兵单位”,“全国特级安全高效矿井”等150多项荣誉称号。(魏明 谢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