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淄矿埠村煤矿自7月中旬推行岗位描述以来,各区队以多彩方式推进这项工作,由此催生出了岗位描述“全能班”、“金星组”、“智能岗”,展现出一幅岗位描述的新图景。
层次式教育育出“全能班”
“哗哗……”8月26日,采一队45岁的看溜工韩乃义在班前会上脱稿进行岗位描述,不但没结巴,而且还边演示边说了10分钟。大家听完都对他报以热烈的掌声。至此,该班22名职工的岗位描述均已过关。
一个20多人的采煤班,仅用一个多月时间,居然人人都成为了岗位描述高手,秘诀何在?“主要是因为采取了层次式教育。”班长王茂国说。
王茂国班自7月份接到区队进行岗位描述的通知后,思想上高度重视。王班长亲自组织召开职工会,研究搞好岗位描述的措施。他们针对职工记忆力和表达能力参差不齐的情况,实行层次式教育法。这种方法是将正副班长、党岗(网)员7人定为骨干层次,要求在7月底前每个人脱稿描述达到熟练程度,且时间不低于15分钟;将支回柱工、维修工、采煤机司机8人定为一般层次,要求在8月20日前做到脱稿描述,且时间不低于12分钟;将7名年龄偏大且记性差的职工定为后进层次,由骨干层次人员一包一,在8月25日前达到能脱稿描述的要求,且时间不低于10分钟。
通过实施层次式教育,该班形成了骨干带动,一般职工紧跟,再由骨干帮扶后进的格局,成为了岗位描述“全能班”。
“王茂国班推行的层次式教育方法很对路,岗位描述效果也走在了本队同类班组的前头。下一步,他们还要在增加‘行为养成’和延长描述时间上下功夫,以提高职工安全作业的保障力。”采一队党支部书记李学东介绍。
拓展式训练练出“金星组”
任功昌是掘六队牛其湖组的职工,他的个人岗位描述因内容详实而成为大家学习的样板。任功昌记性也不赖,几千字的岗位描述他看几遍就能背下来。可美中不足的是,他平时不善言谈,每次在公共场合都因紧张而把记住的东西说得一塌糊涂。牛组长说:“组里还有两个像任功昌一样的职工。”
怎么才能让这些“内秀”的职工成为演讲家?牛组长想到了学习型组织的“拓展训练”,何不以“逼跨断桥”的方式,让这些职工战胜怯场心理呢。为此,该组自8月份起,利用每周二、四、六的业余时间,把本组职工组织到区队学习室,由职工轮流登台锻炼岗位描述。“刚开始时,我一上台腿就软,脑子里记的东西也成了浆糊。可大家一再给我打气,不描述还不让下台。锻炼了几次,我就不怯场了,再后来站在台上便能把岗位描述内容流利地说下来了。”任功昌说出了心里话。
牛其湖组采用的拓展训练法,不仅管用,见效也快。现在,组内3名“内秀”职工已能在本队学习室的小场合当众自如地进行岗位描述。到现在,全组7名职工都已锻炼成岗位描述“金星人物”,从而练出了一个“金星组”。
据了解,截至目前,全矿像牛其湖组一样的岗位描述“金星组”已有13个。
模拟现场式促成“智能岗”
8月29日,在一间10余平米的办公室内,各类叠放整齐的报表占了大半桌面,测风工王成刚、任传庆正对着一张图纸上的模拟现场测风站,用流畅的语言和形象的动作,进行岗位描述。
王成刚在描述到测风注意事项时,突然向任传庆提问:“传庆,假设我们在测风站测出风量不足,应该怎么办?”“若发生这种情况,要赶紧通知作业人员撤出工作地点,迅速进行调风,直至达到最佳风量。”任传庆轻松回答。
王成刚与任传庆是该矿通风一队测风岗的两名职工,他俩负责的井下24个测风站和近百个测风点的测风任务,从没发生过差错。自区队推行岗位描述以来,他俩在图纸上设计了模拟井下巷道现场的一处测风站,每天利用业余时间对着图纸进行岗位描述,提高了预防问题的能力。“有了模拟现场测风站,我们描述起来感觉就跟在井下巷道一样,非常有现场感,还能及时发现和预防一些风量方面的问题。”王成刚说。
“我队测风岗职工王成刚和任传庆,通过创新模拟现场式岗位描述法,拓宽了知识面,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7月份以来,他俩通过这种岗位描述的形式,已超前预防了风门修补、测风站清洁等方面的问题10余条次。他俩负责的测风岗成为名副其实的‘智能岗’。”通风一队队长崔建华如是说。
据统计,该矿已有多个岗位创建成岗位描述“智能岗”,深得领导认可和职工称赞。
(刘连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