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5月11日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如何创新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武 晓 

  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随着社会的结构性变化,人们的价值取向、就业观念、择业理念等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向,给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其主要特点,一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艰巨性,二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多样性。理顺关系,化解矛盾,搞好思想政治工作,将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反之,将影响和阻碍企业的有序发展。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只有不断进行全面创新才具有生命力。

  一是内容要创新,增强说服力。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人具有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两重属性,前者起决定作用,这就决定了,人的发展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想起到“正确引导,统一思想”的作用,必须在内容上不断创新,才能不断与时俱进,增强说服力。首先要不断吸收新的理论成果。注重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优秀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注入市场经济的新理念、新元素,让广大职工感觉到有新意、有收获、有提高,见效果、见作用、见成效,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不断推陈出新,开创新局面、提升新境界;其次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现代企业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核心是提高人的素质,深刻挖掘、培育具有自身特色和高度凝聚力的企业文化,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价值融入其中,逐渐形成一种思想和认识的惯性,锻造一支具有现代文明品格的职工队伍。再次要有实际内容,善于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关心职工、体贴职工,职工家中出现“生、老、病、死、婚、有情绪、有困难、有意外”时必访,帮助职工解决后顾之忧,使职工全身心投入到生产和工作中去。遇到棘手的问题,要多站在职工的角度去考虑、去理解。只有找准了问题的根源,才能做到以诚待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二是方式要转变,增强感染力。一方面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将心理学、社会学、系统论、信息论、现代管理科学等学科的知识引入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增强适应性。避免经验论,用数据说话,把思想政治工作纳入科学化、专业化的轨道,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各个环节,建立专业化的数据分析体系,理性分析,理性决策,不说外行话,不做外行事。一方面由灌输型向互动型转变。灌输型往往会导致被灌输对象的逆反和叛逆,造成工作的被动,互动则是让职工真正成为工作的主体,由受动者变为施动者,克服了“空对空”,坚持了“以人为本”,形式多样,最大限度地激发干部职工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思想政治工作也就水到渠成。另一方面由单项型向综合型转变。单项型使工作处于一个相对狭窄的巷子里,形式单一,方法呆板,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综合型则使工作多面开花,在解决问题上“避重就轻”,各个击破,既有有形的物质激励,又有无形的精神感化,既有软性的说服教育,又有硬性的行政命令,工作起来得心应手。从而运用多种方法,多角度、多侧面地开展工作,坚持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教育与管理相结合、行政手段与法制手段相结合,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三是意识要到位,增强吸引力。主要是树立效益意识、精品意识、情感意识。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这是办企业的最终目的,思想政治工作也要像对待经济工作一样,树立牢固的效益意识,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投入向产出、成本向效益转化,使全体职工“爱我企业,尽我职责”的敬业爱岗精神得到进一步发扬,“厂兴我荣,厂衰我耻”的主人翁精神得到进一步巩固。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出“产品”,更要出“精品”。发现、培养、树立典型,就是出“精品”。日常工作中注意在生产中发现做出杰出贡献和取得优异成绩的各方面先进人物并树立起来,成为人们学习的典型。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工作对象之间不仅是组织上的隶属关系,更存在着感情的互相影响问题,思想教育的过程就是感情交流的过程,情感是沟通心灵的桥梁。实践证明,在思想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在感情上的沟通,能收到较为理想的教育效果。情感渗透的前提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对群众具有真切的情感。唯有如此,才能形成与教育者建立情感联系的内趋力。

  (作者单位:山东肥矿集团泰山铝业公司综合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