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茂盛
广东江门市一家日薄西山的企业在困局中将目光瞄准高级人才,成立博士后工作站后成功引进一名博士,并在公司里打造强有力的科研团队,两年过去,企业起死回生,不断壮大。
记者探访
走出困境靠的是人才
2007年,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江门新时代胶粘科技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基地成立,并于2008年成功引进了华南理工大学精细化工专业博士胡孝勇,此后,企业围绕他成立了科研团队,这支人才队伍突破传统窠臼,生产新型产品,令企业走上重生之路。
新时代胶粘企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许长云说,25年的老厂,一直生产老产品,胡博士来了以后,开始带领一个科研团队研发和生产以前不敢想、也想不到的新产品,这些产品在国内外都处于领先的水平,市场情况大好,厂一下子就搞活了,利润大增。
胡孝勇的搭档、高分子材料专业毕业的硕士学位科研人员陈庆礼说:“胡博士到来以后,企业科研力量越来越强,以前我们掌握的是夕阳产业的老技术,现在我们掌握的是朝阳产业的原创技术,令整个企业亏损的局面得以扭转。我们这些研究人员的收入提升了50%,企业还在原来基础上新增就业岗位50多个。这就是知识的力量,这就是人才的力量,是胡博士到来以后带来的转变。”
人才引得进还要留得住
作为一个成功使用人才的企业带头人,许长云认为,不管是政府还是企业,在引进人才后还得采取措施留住他们。“持续的补贴、奖励机制,住房、子女教育津贴等后勤保障,这些我们都有很大空间去做,我很自豪,我们企业为胡博士以及科研团队提供了‘保姆式’的服务,让他们在这里安心做研发。”许长云说。
因此,他认为,引进一批优秀的科研人员特别是高层次人才会带动一个产业,促进当地发展。“引进高端人才以后,可以先送他一套房子,并承诺十年后归他所有,这样的做法尊重了人才,也让人才比较稳定地留下来。”胡孝勇建议。
人物访谈
企业求变扭转命运
记者:请您谈一谈初来江门时的感受。
胡孝勇:当时企业亲自到华南理工大学去招人,我是通过这个机会来到江门的。初到企业时,可以说是两个感受,一是企业条件艰苦,二是企业求变意识迫切。
当时来到这里,只有一堆生产胶粘带的机器,只有一间实验室,检测设备极其匮乏,工人年纪偏大,只会干原来的活,自己从何下手也没有头绪。但是,我很明显地感觉到,企业高层是渴望转变的,公司领导人对技术创新极度重视,董事会迫切希望借助研发附加值高的产品来改变现状,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记者:听说企业研发和生产了与原来完全不同的新产品,请问是如何确立这些项目的?
胡孝勇:当时企业比较艰难,做老产品——胶粘带已经很难赚钱,整个行业都是如此,因此决定从国内刚刚兴起的新技术入手。2008年,地铁建设在国内方兴未艾,其中所需材料的生产大有市场,与此同时,全国汽车保有量大增,停车场工程质量也引起关注。胶粘企业有一定化工基础,这两个项目或多或少也有一点关联性。企业高层认可了我们的方向。
记者:涉足全新领域,起初是否困难重重?
胡孝勇:企业下了很大的决心,从设备到人才都作了很大的投入。企业设备陈旧,检测技术落后,与新构想之间“隔阂”较深,企业领导一一征求我的意见,询问该怎么变,怎么做,然后不断购买实验设备,还改善机制引进更多人才,配备精兵强将。企业新设立了两个人事部门,一个用于集中研发,一个用于引进新人才,就这样,2名研究生和4名技术骨干前来协助我开展工作,我们团队便开始从地铁工程所需泡沫剂和地坪乳液这两个领域着手。
由于还没有完全打开市场,企业在刚开始生产时比较谨慎,一年多来,我们企业一共只生产了150吨这种泡沫剂,带来效益30多万元,不过我相信这只是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