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4月24日 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房价“围剿战” 升级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10号文”预示暴风骤雨远没结束

  4月17日,中国政府网全文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中国楼市周末难得的平静被瞬间打破。在这则通知中,“房价过高地区可暂停发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对不能提供1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地居民暂停发放购买住房贷款”,无疑最为引人关注。面对此次中央政府前所未有的严厉措辞,愈演愈烈的“地王争霸赛”和脱缰难控的高房价真的会就此作古吗?

  

  政策组合拳频出

  剑指高房价

  

  事实上,3月“两会”上的“房价之争”就给今年的楼市埋下了诸多变数。

  “两会”之后,从新华社六评到央媒齐声唱空高房价,人们似乎能够从中觅得些许信号:政府对于高房价的忍耐已到极限。然而,以京沪穗三地为代表的一线城市,房价似乎没有掉头向下的趋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3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1.7%,其中新建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4.2%,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上涨15.9%。

  房价高烧不仅在一线城市没有消退的迹象,以石家庄、太原等省会城市为代表的二线城市也有“启动”之意。仅以石家庄为例,2010年前两月商品房成交均价为4500元/平方米,同比上涨21.33%;商品住房(含经济适用住房)均价为4063元/平方米,同比上涨12.39%。

  房价与中央“唱对台戏”的格局终于让决策层失去了耐心,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接连问世。3月18日,国务院国资委要求78家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推出房地产市场;4月14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制定税收政策引导住房消费,确定出台二套房首付款不得低于50%等措施;4月17日,国务院要求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投入,中央以适当方式给予资金支持,并加强对房地产开发企业购地和融资的监管。而就在上周末,被业内称为“10号文”的这则《通知》,再度触发了楼市调控的敏感神经。

  

  炒房成众矢之的

  业内惊呼“非常震撼”

  

  相对于以往的调控措施,10号文的严厉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重申房价事关国计民生的原则,并将房价提升到了关系社会稳定的高度。二是将房价纳入到了官员考核问责机制当中。这无疑将在房价问题上不作为的官员企图侥幸过关的退路给彻底堵死。

  若论10号文打击的重点,则只有两个字:炒房。《通知》要求,商品住房价格过高、上涨过快、供应紧张的地区,商业银行可根据风险状况,暂停发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业内人士牟增斌认为,从目前房地产市场来看,第二套住房作为改善型住房的情况占多数,但第三套住房的情况则基本就是投资,甚至投机行为。炒房者中,有不少是拿银行的钱在投机,10号文将切断了他们的资金来源。

  此外,《通知》要求金融机构“对不能提供1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地居民暂停发放购买住房贷款”。业内认为,这一规定实际上就是针对以投资投机为目的的外地人购房现象。中经联盟秘书长陈云峰对媒体表示,该政策的执行将严重打击以外地投资客为目标的房地产项目。以北京市场为例,大量山东、河北等针对北京购房者的滨海项目将陷入危机,而海南这样云集外地炒房人的区域也将前景黯淡。

  “银根”被收紧,这无疑给炒房者敲响了警钟。借银行贷款进行炒房,无论是在政策层面,还是金融层面都将遭到彻底封杀。而10号文要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要会同人民银行、银监会抓紧制定第二套住房的认定标准,则似乎预示着这场政策导演的楼市“暴风骤雨”,还远没有没结束。难怪有业内人士对媒体表示,10号文“非常震撼”。

  

  房价需要回归理性

  楼市更需“冷静”

  

  《通知》在抑制炒房行为的同时,也再次强调了保障性住房的重要性,并要求各级政府在土地供应、资金支持上,向保障性住房建设进行倾斜。综合之前出台的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政策,似乎可以看到中央政府理想的住房供应结构,应该是由保障性住房、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和高端商品房构成,其中保障性住房和小户型商品房应该占70%以上。而目前的高房价,正是形成理想住房供给结构的最大拦路虎。

  有业内人士表示,《通知》体现了政府力促房价回归理性的决心,对于抑制楼市投机投资性需求将会产生很大的效果。政策的出台,不仅仅是对市场的调整,同时也释放了一种信号。从最新的政策中,我们发现政府的目的还是实现商品房市场供求数量和结构的平衡,全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化解目前住房难的问题。希望新的政策执行之后,房价和楼市都能够理性下来,使得商品房市场健康发展。

  (摘自《搜狐焦点网》 回洁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