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4月14日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黔江卷烟厂 精细化管理为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王朝平

  

  2009年,川渝中烟重庆烟草工业公司黔江分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精细化管理为工作主线,围绕基层基础两大重点,突出狠抓对标管理,继续优化运行调控,全面统筹资源要素,着力加强在线创新。分厂生产调控能力、质量保障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在线创新能力和团队履责能力不断提升,圆满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为适应、紧随和推进公司新时期发展战略强健了筋骨、打牢了根基、夯实了底蕴,为公司发展、地方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抓住运行优化的调控关键

  生产效能实现新的提升

  

  黔江分厂始终坚持“生产为主、运行为要”理念,动态把控运行过程,统筹配置生产要素,着力实现三个优化:一是优化生产组织。遵从精细化生产管理创新活动要求,认真落实公司生产调度指令,快速调整转换生产节奏,提前调配落实生产要素,争取生产主动,全年计划执行率100%;二是优化运行调控。立足产品实现过程,严密关注影响生产连续运行的各种因素,从环境保障、原辅材料、设备性能、人机匹配等过程环节逐一分析论证,分别制定改进措施,全年生产时间同比缩短10天;三是优化班组建设。着眼行业新的发展要求,按照建设运行主体、创新实体的班组定位,通过优化台班人员配置、强化班组技能锻炼、推行卷包四人联机运行、创新设备维保模式,班组绩效实现新的提升。

  

  注重质量形成的过程细节

  质量管控取得新的进步

  

  黔江分厂始终坚持如履薄冰抓质量,持续强化现场工艺管理和过程质量控制,筑牢质量防线,有效降低市场不良反馈,着力抓好品牌维护。坚持从强化意识入手,改进提升关键环节质量控制能力,筑牢质量思想防线;坚持以流程优化为主,针对质量问题易发环节和频发部位,建立事故案例分析、质量责任网络、过程细节追踪的质量保障体系,完善质量考核奖惩办法,试行质量进步奖励;坚持以过程控制为本,注重质量信息的多层次交换,多措并举,联防群控,加强关键工序和重点环节尤其是流转过程质量控制,实行开机首检、停机末检制度,堵塞质量漏洞,消除管控盲区。通过不懈努力,各节点工艺参数调控得当、过程质量控制有力,各级质量抽检合格率为100%,公司长线品牌龙凤呈祥(世纪朝)在行业上半年抽检中再获满分。

  

  着眼成本控制的有效途径

  集约生产收到新的成效

  

  黔江分厂瞄准“创优”靶位,始终把预算管理、精细化管理、对标管理作为成本控制的基础平台和有效途径,逐级分解落实预算指标,严格进度考核和总额控制,试行三级核算模式,进一步量化成本、细化指标、传递压力、分解责任,通过从紧控制和严格考核,打紧开支、压缩费用,成本费用指标均控制在定额或预算之内且有所节支,物耗指标同比实现下降。通过科学组织生产,加强日常节能管理和节能减排改造,在蒸汽系统实施了冷凝水回收利用,采用LED节能灯具,高耗电部位采取了变频控制,分厂单箱耗能明显降低,已树立比较优势。

  

  坚持创新变革的破题方向

  在线创新呈现新的亮点

  

  黔江分厂一贯重视并大力推动管理与技术创新,坚持用创新的办法克难攻坚、排除障碍、推动发展。围绕提质降耗、控本增效,着眼管理流程,梳理管理节点,创新管理举措,精细化企业管理工作扎实推进,管理成效初步显现,至2009年底,“创优考核评价指标”已有多项达标。着力技术改造,创新技术手段,破解瓶颈障碍,提升技术水平:一是提升设备性能和全线质量监测,着眼前沿技术,注重现实运用,积极稳妥、科学有效地组织实施在线创新性技术改造,努力探索推行新的保洁保全方式,有力地提升了设备运行效率和精加工能力,年内还获国家受理专利成果1项;二是夯实创新的基础平台,充分利用QC活动、小改小革等有效载体,广泛开展群众性技术创新攻关活动,发挥团队智慧,推动基层创新,注重成果的转化运用,定期组织在线创新成果评审发布,多次获得上级表彰奖励,培育了精耕苦索的工作习惯。

  

  瞄准人才强企的发展重点

  团队建设彰显新的活力

  

  黔江分厂围绕技能型、技术型和管理型人才队伍建设,结合人才队伍现有结构和长远发展需求,积极创新教育培训方式,加强内部师资力量建设,重点在提高管理能力、技术水平和操作技能上着眼用力,不断提升各类人员的岗位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持续强化班子建设,增强引领科学发展的影响力和带动力。深入推进干部队伍建设,针对中层管理人员年龄、知识、专业现状,着力开阔思维、拓展视野,全面开展现代管理基础知识普及,弥补知识短板,持续做好加油充电,不断提升综合素质。扎实开展技能培训,重点抓好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选拔培养,进一步突出教育培训的适宜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强化关键岗位和技术骨干的技能历练,与上海、许昌、昆明等烟机厂家建立了联络交流机制,实行定期定点、择优选送的外培模式;通过对内评聘,加强内部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完善了内训师资库,铸造了理论扎实、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内训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