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维立
据报道,湖北省潜江市烟草专卖局近日会同公安、工商、质监、环保等部门,将价值102万余元的6280余条假烟,与垃圾混合后经压缩机压缩,再进行了深埋处理。
读到这则新闻,笔者不由联想到此前一些地方处理假冒伪劣商品“大火熊熊、浓烟滚滚”的经典场景。一烧了之固然简单容易,宣传声势浩大,具有一定的威慑作用。但其弊端也不容小视——浓烟四起、怪味弥漫,给周边环境造成了污染。潜江市烟草专卖局这种绿色销毁方式,值得称赞。我们欣慰地看到,不仅是潜江市烟草专卖局,现在还有许多地方也纷纷选择了绿色方式销毁假货。比如将假货送到发电厂用于发电等。从这些现象中,我们感受到,执法现代化、科学化的气息越来越浓厚,也聆听到了环保工作阔步向前的铿锵足音。
但笔者认为,仅有这一步还远远不够。问题在于,假货是否没有任何利用价值呢?是否除了深埋和发电外别无他路可走?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假冒伪劣商品不等于就是废物,不代表其没有任何使用价值。以假烟为例,包装假烟用的纸显然可以回收利用,烟草其实也有很多种用途,如制造木炭、石棉瓦、纸张等。比如,兰州市烟草专卖局通过媒体向市民征寻“绿色销毁”假烟的良策,同时寻找合作伙伴。报道刊登后,很快就有几家企业找上门来。经过慎重选择,兰州市烟草专卖局最终决定与一家村办木炭厂合作,将假烟的烟丝过滤出来制成木炭。分离出来的包装纸等也尝试用来再利用,或者出售给废品收购站,用于造纸。这样处理假烟,不仅绿色环保,又能变废为宝,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增加财政收入,可谓一举多得。因此,更加值得赞扬和提倡。这也说明,假冒伪劣商品变废为宝大有文章可做、大有潜力可挖。
处理假冒伪劣商品,如何才能实现绿色环保、怎样最大限度地实现变废为宝,考验着各地执法部门的决心和能力。但在笔者看来,“不怕慢,就怕站”,关键是要从现在做起,立即行动起来。
对此,笔者有两点建议:一是学习借鉴兰州市烟草专卖局的做法,公开征集处理假冒伪劣商品的“金点子”。民间有高人,基层有真知。只要虚心向群众请教,择善而从,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就能使处理假冒伪劣商品的方案不断得到优化;二是进一步增强处理假冒伪劣商品工作的透明度和公开化程度,在事先经过详细调研的基础上,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通过公平竞争,确定专业废品回收机构处理假冒伪劣商品。
我们相信,只要执法部门加强监督,就一定能兴利除弊,使得假冒伪劣商品的处理方式既环保又节能,趋向于价值利用最大化,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而由此产生的示范作用,将使节能环保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不断向纵深化、实效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