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做得蛮杂,也很大众化,没什么特色,开过鲜花店、水果店、零食店、布鞋店、早点小吃店、牛肉面粉馆、民族服饰店、包子店等,算不上是创业,直到去年下半年把家乡传统美食——米团子推向市场,才找到真正创业的感觉,现在就想一门心思将这一行做大。”刘启华谈及创业经历时娓娓道来。
从鲜花店转投布鞋店
刘启华,1974年出生于鱼米之乡湖北仙桃,1994年在仙桃农药厂参加工作。2004年,上了10年班的刘启华辞职来到武汉闯市场。由于本钱少,做不起大买卖,只好与妻子在汉口利济北路开了一家小鲜花店。起初,一个月有些收入,但随着门面租金提高,各项成本的上升,仅经营小花店就入不敷出了,生活都变得艰难起来。于是,在经营小花店的基础上,他借助人流量大的优势,另卖些水果、零食来增加收入。即便这样,仍只能维持生计。
经营半年后,刘启华感觉小花店转项迫在眉睫。怎么变呢?根据他的实际情况,他首选投资小、见效快、风险低的一些项目。他想依据店面的区域优势重新定位,并充分挖掘店子的潜力。循着这一思路,他开始另找其他创业方式。
有一次,他在江汉路看到一家布鞋店生意蛮火的,心想:在人流量同样大的利济北路开家布鞋店,生意应该也不错。果不其然,自他的北京布鞋店在利济北路开张至今,这家店生意一直很红火,并成了他后来发展多家店的坚强后盾。
半个月后,他的第二家北京布鞋店在汉口前进五路开业。由于布鞋俏销,随后几个月时间,他又打破夫妻店常规经营模式,盘下5个门面专卖北京布鞋,与人合伙经营或者让亲戚朋友帮着做,走上小规模营销的创业路子,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
热衷炒股耽误两年生意
正当刘启华创业步入正轨,发展势头喜人之际,股市的诱惑成了他创业的绊脚石。
2006年和2007年上半年的“全民皆股”,也让他感到炒股赚钱是件“很容易”的事,刘启华便集中精力专注股市,希望借助股市,能更轻松地积累更多的财富,以致于无心顾及生意上的事。
事与愿违,自2007年“5·30”行情之后,一度炒至80多万元的股票市值不断缩水。2007年底,他股票账面已出现较大亏损,缩水近半。经历2008年的大熊市后,账面市值更是不足20万元。
2008年初,当他意识到股市风险之大时,他的7家布鞋店相继关掉了5家,仅剩两家最先开的店子。在当时的刘启华看来,跌跌不休的股市已没什么指望,他开始重新考虑找门面,发展更多的充满活力的店子。
米团子激发创业灵感
去年以来,刘启华一直在思考,如何改变那种“杂而散”的创业格局?直到2009年10月,他的米团子店开业,刘启华才感觉打破这一僵局的时刻已经来临。
刘启华对所经营的项目进行了多次梳理。他意识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保健意识增强,吃出营养健康的饮食观念深入人心,归真返璞,挖掘传统美食和风味小吃,不失为创业的一个门道。而在传统美食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改进并研制出的新口味,相信会被市场认可。
他专门针对米团子作了一项市场调查,发现知道并接受米团子的人比较多,有市场基础。
怎样才能让米团子重现餐桌呢?刘启华多次回到老家,向会做米团子的大婶和老人请教传统做法,并结合现在人口味摸索创新制作方式。经过多次试验,采用糙米、荞麦、玉米等杂粮为原料,以熏味、腊味为制馅重点,历经洗、沥、磨、和、炒、包、蒸等多道传统工序制成的米团子在他的店子一推出,便受到众多街坊邻居的欢迎,不少远处的客人还慕名乘车前往。
经营的米团子店出现“开门红”的同时,一个创业之窗为他打开:今年要在武汉开5到8家直营店,适量发展加盟店,争取两年左右时间进商场入超市,逐步走向产业化,像一些品牌汤圆一样能走进千家万户。
(摘自《楚天金报》 章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