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3月23日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从李冰治水议“节税工程”方法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耕 石

  

  “逢正抽心,遇弯截角”是一副对联,它出自都江堰边上的“二王庙”,这幅对联是李冰的治水思想。“逢正抽心”的意思是,在主河道的中心,一定要深挖,让江水按照一定的轨道流淌。“遇湾裁角”的意思是:河道有拐弯的地方,一定要把直角修改成为弧度的样子,拿现在的专业术语叫:捣角。这样可以让江水流淌的更顺利一些,不会损毁堤坝。

  读完《节税工程》一书,我发现李冰的治水思想,在节税工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基于企业经营流程的节税工程,就是“遇湾裁角”,而基于生命周期对“税负高点”实施节税,挖掘节税潜力,则是“逢正抽心”。

  

  一、超越:颠覆传统纳税筹划

  

  作为一种全新的节税方法,“节税工程”是对传统纳税筹划的颠覆,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永远不过时:节税工程不因税法修改而失效。

  纳税筹划一直在和税法捉迷藏,需要税官开恩,方能生存;节税工程绕开税法,以不变应万变。

  虽然,纳税筹划专家一直宣传自己的方法是合法的,但国家出于增加税收的考虑,一直都在对纳税筹划实施“赶尽杀绝”。有人总结出纳税筹划有106种方法和技巧,但是近年税法改革,诸如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并轨、新办企业优惠取消、高新技术园区等区域优惠取消、纳税特别调整法规出台,结果导致至少80种方法和技巧失去了用武之地。既然你是合法的,税法为什么要通过修改让你失去用武之地呢?说明你这方法不是国家所鼓励的啊。

  节税工程不是建立在和税法博弈基础之上,而是充分利用企业整合经营流程、自主安排产能等自主权来达到节税的目的,无论税法怎么变化,节税工程都根本不会面临合不合法的讨论。你钻税法的空子(纳税筹划),国家当然打击你;你自主安排自己的生产经营,国家凭什么不打击你?

  2、安全而有效:不偷税照样巨额节税。

  节税工程和纳税筹划相比较,实施基础和切入角度截然不同,效果也显著不同。

  纳税筹划建立在税法基础之上的,税法一旦有调整,纳税筹划就必须做出调整。节税工程是建立在“企业生命周期”和“企业经营流程”基础之上的,只要你把这两个要素搞清楚了,并实施优化,你的节税目的就实现了。

  纳税筹划是财务角度切入,是从财务环节向其他环节延伸;节税工程是从企业管理角度切入,从整个经营流程着手,财务只是其中一个小环节。

  正是因为基础不同、切入角度不同,纳税筹划和节税工程的效果也有显著区别。纳税筹划的效果是较为有限的,而且有诸多前提条件。因此,虽然纳税筹划理论界轰轰烈烈了许多年,企业还是宁愿走偷税之路,因为一偷就是一大堆钞票,而筹划来的那几个钱还不够喝碗茶。节税工程的节税效果非常显著,其节税额,绝对不比偷税额低,甚至比偷税手段更能省钱。作为一种合法的手段,且能比偷税更能省钱,节税工程自然受到追捧——税节下来了,觉也睡得安稳了。

  3、空军与陆军PK:高度不同,实施人员素质要求不同。

  如果把纳税筹划队伍和节税工程队伍比作两支军队,那么,纳税筹划的队伍是陆军,节税工程的队伍则空军。空军居高临下,PK自然占上风。纳税筹划是财务人员来做,是扎进财务凭证中寻求税收收益。节税工程是从管理角度,从战略高度,以全局平衡手段来实现节税,它是由中高层管理者来实施,财务人员只是其中的参与者之一。

  因为这种高度不同,实施人员的素质要求也不同。实施纳税筹划,你懂财务,懂税法就行了。实施节税工程,你必须懂经营管理,熟悉企业经营流程,财务知识和税法知识还在其次。

  

  二、节税工程:简单到极致,有效至惊人

  

  最简单的,才是最有效的!

  传统纳税筹划专家讲课时,喜欢骂税务局,喜欢吓企业家。他们骂税务局可恶,骂税法制定者扣门;他们吓得企业家睡不着,以便企业家找他们这些专家“服务”。

  节税工程不骂税务局,也不吓企业家。骂税务局没用,人家是法规制定者和执行者,你无论怎么骂,主动权还是在人家手里。吓企业家也没有用,你怎么吓,他们还是要偷税,为什么?因为除了偷税他们无法竞争,别人偷你不偷,你的综合成本就比人家高。节税工程专家不吓企业家,也反对偷税,他们的做法是教会企业家如何节税。

  纳税筹划太复杂,数十种甚至上百种方法和技巧,没几个企业家掌握得了,甚至财务人员都掌握不了多少。企业家学不会,最后还是回到偷税的老路上去。

  节税工程简单到极致,就三种手段。节税工程创始人邱庆剑给企业家讲课时,就两样道具:两只茶杯,两幅河流简图。

  两只茶杯用来表示水的多少,表达“逢正抽心”的治税思想。两幅河流图用来表示经营流程优化,表达“遇湾裁角”的治税思想。他只花两个小时,可以让没有任何财务知识和没有任务税法知识的老板学会节税工程!

  在《节税工程》一书中,有这么一段描述:

  有一条河,一到洪水期,就出现水灾。经过调查,原来是某个河道转的弯儿很奇特,在A处形成一个小于30度的弯,每到洪水期,水流无法在这个地方顺利通过,导致水溢出河岸形成水灾。于是,当地民众齐心协力,把河流改了道,改道后把河流弯道拉直了,那之后,水流畅通再也没有水灾了。

  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我们的经营流程也存在很多看不见的“弯道”,这些弯道要么流失资产,要么浪费资源,要么丧失发展机会,要么多缴税费。针对这些弯道,就需要动手术。

  如果把偷逃税款比喻为我国经济建设的“洪水”,这场洪水可谓“久治不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的管理方法不得当,过分强调了“堵”,而忽略了“疏”。所以,作为企业要强调“大禹治水一样治税”,要重视疏导。

  如此简单,那么效果又如何呢?“一句话节税千万”,是企业家们对邱庆剑及其专家团队的赞美,事实上,他们实施的节税工程,常常是一千万节税数千万甚至上亿元。这样的节税额,传统的纳税筹划是很难做的。

  

  三、创新:节税工程全新理论要点

  

  作为一种简单的、有效的、全新的方法,节税工程的理论体系也并不复杂。

  1、节税工程“根本指导思想”:靠近法规和远离法规。

  什么叫远离法规呢?远离法规不是违背法规,更不是抛弃法规。远离法规指的是如果法规是这么规定的,就创造条件,让你的经营行为不受这条规定的限制。什么又是靠近法规呢?就是如果税收的规定对企业有利,就创造条件,让你的经营行为符合这个有利规定的范畴。

  2、节税工程“方法论”:“从大处着手,小处完善”。

  节税工程的方法论是“从大处着手,小处完善”。如果要形象地说明这一方法,就是先用望远镜看,再用显微镜看,从大处规划,从小处做到尽善尽美。

  3、节税工程“两大基石”和“三大手段”。

  传统纳税筹划建立在“税法”和“财务核算”基础之上的。而“节税工程”是建立在“企业生命周期”和“企业经营流程闭合环”基础之上的,这就是两大基石。

  三大手段则指的是:科学地选择企业组织形式和控制方式;在地域上或产业上合理布局生产资源和生产能力;整合及再造企业经营流程。

  笔者曾经有幸与节税工程创始人邱庆剑先生面对面交流。邱庆剑常常说:“我不是在替企业节税,我是在替企业规范管理,在规范化的管理之下,财务如实算出来的税就比原来少许多,节税只是我的间接目的!”

  不为税而税!这也许是节税工程最大的成功之处。邱庆剑是税务专家,但他首先是一位综合性的管理专家,他在多家大型企业做过人力资源部监、财务总监、销售总监、总经理和董事长助理,其管理思想在《节税工程》一书得到了充分体现。

  都江堰李冰治水,让旱涝之国变为天府之国;成都邱庆剑治税,我们同样可以其造福无数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