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3月11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从《春夜喜雨》中借鉴文化管理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浅谈企业文化管理的“润物细无声”

  □ 刘鹏凯

  

  《春夜喜雨》是大诗人杜甫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寥寥几笔,便道出好雨的高尚品质。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然而至,催发生机。笔者认为,在现代企业的文化管理中借鉴其品格、吸取其营养,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可用“春雨哲学”来表达“文化管理,润物无声”的目的。

  

  好雨知时节

  

  好雨只为“润物”,不求人知。其实,文化的管理功能,正是用企业核心价值观凝聚管理层和员工,用符合人的个性和非理性需要的方法,激励和领导具有个性和非理性的人,以保证企业做事有美感,有特效。如何将“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伴随和风而来的春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呢?

  几年前,随着企业提档升级,我们着手对锅炉车间“煤炭燃烧率的最大化与燃烧后煤渣含煤量的最小化”的管理难点进行攻关。用传统的管理办法,就事说事,就问题解决问题,靠制度来管、卡、压,也许能管得住一阵子,但我们需要做的是长期长效的事,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现场会上,我带着一群人来到煤渣堆前,一言未发,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硬币扔到煤渣堆上就走了。突然的举措似“好雨知时节”,地里正干旱,雨就下起来了,这场“雨”淋得所有参会人员目瞪口呆。回到会议室时,锅炉工已将扔在煤渣堆上的硬币捡起来放到了会议桌上。看着那一把硬币,并非员工有意讨好,而是我有意润物。我沉重地说:“煤渣堆上每天都可见到未烧透的煤,而没有人去拣起来。我们失掉的可是金钱和传统美德啊!”

  “煤渣堆上的硬币”引起了不小的共鸣,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议一议”,大家豁然开朗,现场会顿时变成挑战会、决心会。我们因势利导,趁热打铁,当场讨论制定“司炉工岗位责任制”等一系列成功的制度。

  俗话说:人心都是肉长的。如果这肉长的人心没有交给企业,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即使我们的管理再细、再严,也只能是管得往人,管不住心。现代工厂管理中的一些事情,往往并不在于某一个人的体能或智力能不能适应,而是取决于有没有主动参与的责任意识,能不能进入角色,摆正位置。责任胜于能力,文化管理,需要不停顿的下心雨、喜雨、及时雨,因为好雨能激励人的斗志,挖潜人的潜能。

  文化管理如水之四流,随地成形。其实,煤渣堆上的硬币所引发的是一种物与人、传统与精神的管理意识的革命,我们通过春雨哲学来重新认识新时期,新时代下的新情况,使员工意识在心雨中发生变化,使员工把企业作为第一资本,自觉和企业责任融为一体,来倡导艰苦创业勤俭兴厂,强化工作的全过程责任,使每个员工用敬业爱岗来换取努力工作后的回报,使之成为一股巨大的力量。

  一个企业,只有把文化变成一套非执行不可的制度与流程,文化才会有执行力。

  

  当春乃发生

  

  几年前的一个下午,老领导带着一位中年人出现在我的办公室。他开门见山,道出登门缘由。原来,来者是位下岗职工,姓陈,妻子常年患病,小孩在读高中,想让我给份工作。老领导一番话说得我心里酸酸的,正巧锅炉房少一人,感情加爱心,我爽快地答应了。

  俗话说:人过四十不学艺。可老陈为了生计,专程到市里的压力容器班参加短期培训,回来后却被生产科长安排去拣煤渣。冬天的风呼呼刮得脸生疼,老陈弯着腰,细心地将还可再烧的夹生炭分拣出来,再将煤渣堆到一边。看着眼前的情景,我明白了生产科长的良苦用心,真是一步能走,千里能行啊!

  寒冬腊月的,让老陈先拣一周的煤渣,似乎有点残酷,有拿新员工开涮之嫌。但这是工厂培育人才的规定,凡是新员工进厂都要经过培训和试岗的过程,才能转入正式岗位。老陈拣起的一点夹生炭,论价钱还不到他工资的十分之一,但其论价值,却是对企业的认同感,是他今后工作的起步。一个人只有融入到团队中来,才能主动找事做,自觉抢事做,任劳任怨,吃苦肯干将工作做好。

  一个企业,可以雇人到固定的岗位劳动,可以买到按时按件计算的劳动量,但你买不到高的劳动热情和好的劳动质量,买不来员工的心。干工作最重要的是悟性,不管干什么工作,要选择自己所爱的,才会对她死心塌地。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孟凡驰教授认为:文化管理,注重养成教育。企业员工从不懂文化,到自觉地用文化知识武装自己,机械而幼稚地实践,经过长时间的养成教育,达到举手投足,思维行为都具有鲜明的企业文化品位,那么自主管理也就实现了。文化管理是管理的最高层次,是企业文化的结晶。习惯养成需经过艰苦的过程,而好的习惯和作风起初都是强制使然。

  道不同不相为谋,现代管理者要做好企业,不能靠一时的激情,而要靠长期的摸爬滚打;员工要干好自己的那份工作,也不能靠一时的激情,而必须一以贯之。正所谓有志者,事竟成,志即文化,只有建立在价值观认同基础上的爱岗敬业,才是发自内心的精神追随。

  春雨夏花,秋叶冬雪。好雨知时节,培养员工的认同感,灌输企业的价值观,需要像春雨,适时随风潜入,用文化的毛毛细雨打湿员工的心,让精神在骨子里流淌。

  

  随风潜入夜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文化管理需要“无声润物之春雨”,有时也需要伴随着冷风,甚至由雨变成雪,这样的春雨表面看起来是损物,但实质还是润物,是有心护花的三月雨,二月风。

  人怕出名,猪怕壮。虽说我们厂的规模不算大,但这几年精心打造的文化管理特色却吸引了不少圈内外人士。多年前,泰兴冶炼厂的老总带着他的十多个管理核心人物来到工厂。我与他们边走边交流,走过臭水沟上垒起的船舫,穿过一块块翠绿欲滴的草坪。在车间定置图栏前,当听说在我们这个小化工企业,闻不到异味,看不到跑冒滴漏,全靠三定定置图上的责任人自觉“日清日高”时,前来的行家里手全都赞不绝口。走到吸料间里,客人发现真空泵一丁点儿黄袍没有,台台整齐清洁,不由交口称赞。突然,一位个子不太高,带着黑边框眼镜的人,踮起脚,伸出手,朝泵管的上方一摸,看了看落满灰尘的手,一言不发。

  我看着那留在管道上的巴掌印,迅速掏出手帕忙递过去,用幽默掩饰自己的难堪:“不好意思,漆匠就怕个近视眼,我这个五级油漆工不及你这个600度近视眼!”大家一阵嘻笑,打破了眼前的尴尬。

  俗话说,春雨贵如油。对于这珍贵如油的无言批评,给了我冷水洗头,热水洗脚。送走了来客,我随即在现场召开了巴掌印的现场会,寻找着我们管理的不足。这不是一个普通手掌印下的一个巴掌印啊,它是一块磨刀石,是一场伴着冷风的雨夹雪。那位挑剔的眼镜先生,留下的巴掌印并非是下在春天“损物”的冷雨,否定我们的管理,而是在使企业从成长走向成熟的时候,给我们下的一场及时雨,得到的润泽,会将我们管理的刀剪磨得更锋利啊。

  文化管理是文化制度化与制度文化化的内在统一。所谓文化制度化,是将第一价值观转化为实际可操作的管理制度的过程,而制度文化化则是将制度理念化为员工的思维、传统和习惯。通过员工的认同,继而化为员工个人的价值观,最后实现企业价值观与员工价值观的统一。

  世界著名钢铁大王卡耐基说过:“朝着一定目标走去是‘志’,一鼓作气、中途不言放弃是‘气’,两者合起来就是志气。”一切事业的成败都是取决于此。一个企业要持续健康发展自己、提升自己、争创一流,需要文化管理这只看不见的手,像杜甫构思《春夜喜雨》那样,按盼雨——听雨——想雨的情感思路来,扎根管理的地基行事。

  

  润物细无声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管理已成为继经验型管理、泰罗制管理、行为科学管理和现代理性管理之后的第五代管理方式。其宗旨乃将文化之特点及规律应用于日常管理之中,以提高人的素质,培育人的思维方式,训练人的行为习惯,从而达到自觉自主管理的目的。

  又是一年春风绿,我将工厂绿化带改造的事交给了新上任的办公室主任小吴。他与请来的几个园艺师打成一片,规划、设计,起早贪黑,全力以赴,没少吃苦。

  中国的园林讲究花、草、树、石相映成趣。为了给工厂增加一点生机和诗意,厂里特意从安徽拉回来一些大鹅卵石。一星期后,调整后的绿化带像换了一件新衣裳,那几块大石也颇有画龙点睛之意。

  一天黄昏,蒙蒙春雨将厂区的空气洗刷得格外清新。我刚从上海回来,走下车,做几个深呼吸,顿时神清气爽。在临近大门一边的草坪旁,老远看着那横卧着的两块大点石,与前面的一块在一条直线上,总觉得有些画蛇添足。又换了几个角度仔细看看,越看越觉得别扭。

  正在这时,春风得意的小吴朝我笑着走来。我肯定了他的劳动,夸奖了一番后,指着那两块点石说:“小吴,你看那几块石头的摆布,感觉如何啊?”“还可以嘛。”小吴边说边看着我。“那两块与前面的一块在一条直线上,你看挪一挪是不是更好?”我和小吴商量。“老总,这几块石头最重,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到位,我觉得这样也挺好,就别动了!”听话听音小吴明显不太情愿,我亦喜亦忧,没再讲什么,只是淡淡地笑了笑。事后,我没有惊动小吴,让几位员工将那几块石头移动了一下位置,错位后的感觉,真棒。

  一位企业家说得好,“全世界最好的机器就是‘人’!”是的,世界上没有任何精良的机器可以替代人。作为一名管理者,不可能事必躬亲,如何通过文化软科学的方法,将人的能力发挥到极致,将“人”这部万能的机器用好,是方法,更是艺术。聪明的管理者为自己工作,更聪明的管理者总是让聪明的人为自己工作。

  文化力提升执行力,需大家建设企业文化,建设大家的企业文化。是的,现代管理者向杜甫学习,实行文化管理,要像“春夜喜雨”,既滋润枝叶,又不伤根系,万物都得到润泽,文化自觉也就能相植人心。我们的企业就会杂花生树,一片红润,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

  (作者系江苏黑松林粘合剂厂有限公司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