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3月11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方支敏:从剃头匠到“农庄主”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从上海返回白水洋老家,他找到了新的创业热土——千百回梦中相见的安基山。

  他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贫困的童年和自身的残疾,让他饱尝了世人的嘲笑和白眼;为了心爱的女人,他在小山沟里一呆就是6年;他白手起家,从一天赚几毛钱的剃头匠,奋斗到了身家几百万元的成功人士;他致富思源,在不惑之年回老家,包荒山、开山路……

  

  贫困和嘲笑没有让他屈服

  

  方支敏,1965年出生在临海市白水洋镇下利村,父母是种田养猪的农民。当同龄的孩子都能清楚地叫着“爸爸、妈妈”时,他却只能嘟囔着发出一些大家都听不懂的“咿咿呀呀”的音符。每当这时,父母总怜悯地看着他,“孩子长大了准是个大舌头,媳妇也不好找啊。”从方支敏知道自己不能和正常人一样说话时,就已经失去了他的名字,身边的人都喊他“大舌头敏”。

  贫困和嘲笑并没有让方支敏屈服。他常常告诫自己:“比身体上残缺更可怕的是没有志向。”上山割草砍柴,下地种田插秧,他用一些重活、累活来锻炼自己的韧劲和毅力。凡是认准要做的事情,他总要一干到底。

  一次,方支敏跟父亲到10多里远的山上去砍柴,山陡路窄,在下山的路上他摔倒了,尖硬的岩石刺穿了鞋底,鲜血染红了袜子,他疼得站不起来。父亲要背他回家,可他怎么说也不肯,气得父亲骂他是“倔驴”。“砍柴就要把柴砍回家,怎能空着柴杠、柴绳回去呢。”说完他咬咬牙,硬是一瘸一瘸地挑着两捆柴下山。那时,方支敏才13岁。

  “残疾的身体,却磨炼了我坚强的斗志。”方支敏说,他的童年生活是孤独的,因为残疾,他记不起遭受了多少次别人的白眼。提起以往的经历,方支敏情不自禁地点上一根烟,用力地吸了几口,努力让自己平静。

  “我相信上天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在给你关上一扇门时,必然会为你再打开一扇窗。”方支敏告诉记者,就是身上的缺陷让他下定决心,闯出一条成才之路。

  

  他决定要像模像样地活着

  

  抱着“生活中我能行”的念头,方支敏第一次告别了一贫如洗的父母,他决定要像模像样地活着。

  对创业者来说,“第一桶金”就犹如初恋,不管事隔多年,总能让人清晰地记得每一个细节。“以前,村里人把理发叫做‘剃头’。那年月,乡下没有理发店,会理发的人也少,村子里男女老少的‘顶上风景’全靠剃头匠手艺。”方支敏告诉记者,他选择了这个职业,是因为当时做这行人少,好讨生活。他还记得那时侯剃头匠出门时身上总要背一只小木箱,木箱的背带是用钉子把农用喷雾器的帆布背带钉上去的。木箱里一把推子、一把剪子、一把剃刀、一大一小两把梳子、一把篦子,还有毛刷、耳耙等物,一应俱全。

  “剃一个头,就一毛、两毛钱。”方支敏说,那时候挣钱是一分一角积攒着,挨村挨户的剃头让他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20岁那年,他只身来到黄坦山区的一个小山村里,开了一家理发店,在穷山沟里,一呆就是6年。也就在这里,他遇到了自己深爱的妻子。

  1992年,不甘心小打小闹的方支敏来到大上海。“刚来上海的时候身无分文,没有一个朋友,除了胸中一股创业激情,感觉自己比地铁口那些要饭的富不了多少。”方支敏自嘲着说。没有文化,没有资金,他和妻子只能靠摆地摊度日,做一些日用小百货的零售生意。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摊生涯,方支敏已经小有积蓄。“吃的苦实在说不清了,好在生意越做越大。”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方支敏找到了新的商机,他把眼光瞄上浴室这个行业:上海这地方房子小,人又多,开浴室准行!也就是这个行业让方支敏完成了资金上的原始积累。

  

  做大事不做“大款”

  

  拥有了比较充足的资金后,方支敏已经不满足于“泡在浴室”里打拼了,他要办一件更大的事业。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一位苏州朋友,叫周涛。周涛在千岛湖承包了200多亩茶山,发展有机茶,茶叶十分畅销。方支敏想想心动了,他多次跑到朋友的茶山去考察,闻着满山清香,方支敏决定要包山种茶。

  种茶,需要山。他想到了老家那连绵起伏的大山,那里才是他寻梦的地方。从上海返回白水洋老家,他找到了新的创业热土——千百回梦中相见的安基山。

  安基山位于临海西部山区,东与天台相连,西与仙居接壤,海拔880米,站在顶峰俯瞰远眺,仙居、天台、临海的风光尽收眼底。

  万事开头难。从山下清水坑到安基山有12.5公里山路,为了制订好安基山发展规划,他走山路攀悬崖,肚子饿了啃点饼干,口渴了喝点矿泉水,困了就在石屋里睡觉。多少次,山上下来,妻子看着满是泥巴的他,心疼得直掉眼泪。“我们不愁吃不愁穿,这样的苦差别干了。”每当妻子这样劝他时,他总是笑呵呵地说:“这点苦算不了什么!在山上,脚下云雾缭绕,人就像天上的神仙一样,一点都不苦。”

  去年冬天以来,他投资100多万元,首先修通了丁公园村至安基山长5000米、宽6.5米的盘山公路,山上的天湖、游泳池、瀑布、网球场、旅馆区、办公区、大型停车场的框架已具雏形。方支敏说,安基山是上天赋予这里山民的一个聚宝盆,现在最困扰他的是山上没电,很多工程还必须用人力来完成,进程要缓慢很多。

  “这两年准备计划年投资1000万元,建成安基云雾山庄,把安基山茶场建成全国生态示范园区,中国乌岩春有机茶开发中心。”方支敏告诉记者,白水洋安基茶场的乌岩春茶叶,经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有机茶研究与发展中心认证委员会审定,已经获得了有机茶园转换证书。

  “以乌岩春茶梅合作社为龙头,带动安基山区、丁公园、后辽、曹山、界岭、安头等村建成万亩优质茶园基地、5000亩高山杨梅基地,让山民走上‘在山靠山’种茶种杨梅的致富路并不遥远。”谈到今后的设想,方支敏信心满怀。

  (朱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