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红初中毕业就开始做生意。她在招远开过裁缝店,卖过服装、化妆品。2001年,她随丈夫潘洪成来到了烟台。当时,丈夫事业如日中天,在东郊买了豪华别墅。由于女儿刚出生不久,加上对烟台一无所知,整整一年时间,她没有做什么事,但脑子一刻也没闲着。一个偶然的机会,她随丈夫去东北探亲。一个做面食的亲戚麻花卖得特别好,刘伟红尝过之后,却觉得不过如此,自己肯定可以做得比这更好吃。
回到烟台她就开始忙活上了。她向面点师傅求教,自己反复试验,味道已经相当不错,但她觉得还是不够理想,决定去北京寻找专家研究配方。
有了配方,店怎么开?怎么能销出去?怎么连锁?怎么加盟?一个初中毕业的女人到书店找了不少经营方面的书来看,从书本上研究肯德基、麦当劳和国内著名中餐连锁店的经营方式。丈夫对她的想法嗤之以鼻:“加盟?你还想上天呢!”
开业当天排长队
2004年3月,在丈夫及家人的强烈反对下,满腹辛酸的刘伟红在烟台大学附近的莱山菜市场上,开出了凝聚着她梦想的第一家麻花店,取名“弘祥”。
她决定走低价路线,以量取胜。由于用料考究,成本远远高于普通麻花,别人卖食品对半赚,她却将利润设定为每根赚两毛钱,打出了“1元1根,买三赠一,买五赠二”的招牌。
小店静悄悄地开张了。店面整洁、明亮,10多个员工身着统一服装,令人耳目一新:麻花也能进专卖店?许多人来看热闹。不一会儿,令人难以置信的场面出现了:窗前竟然排起了长队。
麻花配方70万不卖
吃麻花要排队让刘伟红的生意很快在烟台有了口碑,不少人找上门来希望加盟。4月份,刘伟红拿到第一个加盟店的9000元钱,她高兴得睡不着觉,把钱放在枕头边,她跟老公说:“你看,我的第一个店,成功了。”丈夫扔给她一句话:“9000元值得你累成这样?”
5月的一天,一个浙江商人开出50万元的高价,要买刘伟红的麻花配方。刘伟红的第一个念头是:这个人是个骗子,要么就脑子有“包”。丈夫觉得这人是个傻子。那人却很诚心,10多天来了3次,最后将价格加到70多万。然而就在这十多天时间里,刘伟红在烟台地区的麻花店增加到了十几家,发展势头让刘伟红看到了配方的价值,她决定给多少钱也不卖了。
由于刘伟红一天到晚在外面忙,把家里的事都丢在一边,原本要好的两口子经常吵架,吵急了甚至动手,好几次,刘伟红气得跑出。事情的转机发生在2004年6月份,焦头烂额的刘伟红声带突然出了问题,嗓子哑得不能发声。丈夫潘洪成不得不替妻子接电话。这短短的半个多月,潘洪成受到很大启发,他觉得只要做好了,什么生意都可以做大。他改变态度正式参与到麻花店的经营中来。
老父亲被炒鱿鱼
刘伟红的父亲曾经是她样板店的经理,开业一年一个店就赚了22万,但是刘伟红却发现了问题。为了省钱,父亲减少了灯具,舍不得在白天开灯,更让她生气的是,为了节省成本,父亲竟然用非食品专用的“垃圾袋”装麻花。刘伟红对父亲提出批评,父亲还振振有辞;再后来,他一看到刘伟红,就赶快把垃圾袋藏起来,等她一走,他又拿出来用。2005年3月,刘伟红已经不能再容忍父亲的作派,她很正式地向父亲提出:“爸,我今天不是你姑娘,我以总经理的身份跟你说,你回家吧,你被开除了。”
开公司就像生孩子
“创业容易守业难”,许多红火的连锁加盟店不久就销声匿迹了,刘伟红必须时时警醒自己——不断推陈出新,现在,除了推出蜂蜜小面包外,麻花已经增加了十几个品种。她经常检查各加盟店的经营情况,对不正规经营的店铺进行“停料”制裁。
目前,刘伟红已在全国各地开了1500家连锁店,无论开在哪里,哪里就出现排长队的现象。
(摘自《金融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