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田伯韬 张轶然 近日,湖北省襄阳市“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建设再添新成果——毕业于襄阳技师学院的杨成,凭借在校期间获得的全省技能大赛冠军资质,进入江山重工后迅速成长,与团队在军工系统国家级一类竞赛中荣获第二名,现已成长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成员、企业二级技师。这一成长轨迹,正是襄阳市深化“产教评”融合改革、推动技能人才与产业升级协同发展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襄阳市以“产业定标、训评一体、就业贯通”为核心,创新构建“产教评”深度融合的技能生态体系,通过“以产定教、以教促评、以评优产”的链式循环,推动技能人才培养与重点产业需求精准对接。目前,全市已培育像杨成这样的高技能人才超万人,为“6+2”重点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以产定教
构建需求导向的培育体系
襄阳市创新构建“人才雁阵”培养模式,打造“雏雁成长—强雁振翅—头雁领航”三位一体的技能人才培育体系。该体系动态优化技工院校专业设置,新增新能源汽车检测、工业互联网等16个紧缺专业,持续提升人才供给质量。
为应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技能人才缺口,襄阳技师学院与多家重点企业建立校企合作联盟,定期收集岗位技能需求,同步调整教学内容,专业与重点产业匹配度超85%。德普电气组织技术专家联合高校教授,编写出版国内首本《动力电池检测与维保》教材,将20余年实践积累系统化、理论化。
“我们与美利信合作的订单班,学员在实训阶段就能参与企业真实项目。”襄阳技师学院负责人介绍,学院与美利信公司合作共建精密制造研发部,引入完整生产线打造“教学工厂”,实现了教学场景与生产现场无缝对接。
以教促评
创新能力本位的评价机制
襄阳市以职业技能等级评价服务联盟为平台,构建“校企主导、政府指导”的协同评价体系,推动“教”与“评”深度融合。联盟联合11家院校与企业,形成“一体两翼三驱动”工作机制,实现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
联盟通过打造产教评价联合体,推出覆盖130个职业(工种)的认定服务;组建跨领域评价共同体,推进“新八级工”制度落地。创新实施“五统一”统考模式,围绕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等16个新兴职业开发命题,累计为超1万人次提供技能评价。
襄阳技师学院作为联盟成员,与60余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与10余家企业开展“订单班”“冠名班”合作。在实训基地,学员赵志强表示:“学习内容完全对标岗位需求,结业即获证书,实现毕业上岗无缝衔接。”企业反馈,此类协同培养的学生“即战力”突出,有效缓解了结构性用工难题。这一创新机制打通了“培训-评价-就业”全链条,为技能人才成长构建了高效通道。
以评优产
深化质效提升的融合路径
襄阳通过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推动实现标准适用、训评一体。支持重点企业围绕产业发展趋势,参与开发相应职业标准或自主开发评价规范,树立人才评价的产业导向。
在燃气行业领域,襄阳华润燃气有限公司拥有燃气供应服务员、燃气具安装维修工、燃气储运工等6个职业10个工种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资质,参与制定了多项高于国家标准的行业技能评价规范。“我们将一线服务中积累的实操经验系统总结,融入培训课程和考评标准。”公司培训总监表示,产业需要什么样的技能,就建立什么样的评价体系。
以赛促评的改革举措为劳动者搭建了竞赛晋升通道。襄阳华润燃气连续多年承办“五地市”燃气行业职业技能大赛,通过竞赛直通机制,打破学历、资历限制,涌现出多名技能标兵。公司建立的“蓝焰”人才职业发展通道,让一线操作工既可纵向晋升至首席技师,也可横向转入技术或管理岗位,实现立体化发展。目前公司技能等级认定覆盖率超80%,有效推动了燃气行业服务质量的持续提升。
链式循环
探索融合发展的技能生态
襄阳市以“三方九出”协同机制为核心,全力探索企业出岗位、出标准、出师傅,学校出学生、出教师、出资源,政府出政策、出服务、出管理的“产教评”技能生态闭环体系建设。
湖北德普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是这一领域的先行者,以“服务产业、赋能教育、科学评价”为核心,系统性构建了“产教评融合技能生态链”。主持制定全国动力电池检测工职业标准,编制电池测试工培训教材,企业培训竞赛率、职业技能认定率、能级工资协商率均已超过省定标准。
在运行机制上,德普电气创新实施“赛马机制”与“揭榜挂帅”,围绕技术难题设立主题竞赛,推动创新成果快速转化。建立“初级—中级—高级”三级内部技能认证体系,与薪酬晋升直接挂钩,形成“技能提升—等级晋升—待遇提高”的良性循环。与多所高校及企业深度合作,创新推出“1月高校学理论+1月企业实操+1月项目攻坚”的协同培养模式,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建立从招生、认证到就业上岗的标准化流程。
“我们围绕产业工人‘卅’字形职业发展体系,打造‘产教一体、评用结合、动态升级’的技能生态链样板园区。”德普电气董事长陈畅介绍。在该体系下,29岁的李工入职仅三年,就从普通技工成长为电池检测技师,实现薪资翻番,充分展现了生态园区育人机制的成效。
融合赋能
实施协同联动的提升行动
襄阳市深入实施“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针对不同群体需求,开展项目化培训推进活动。截至目前,全市已开设项目化培训班60个,班次114个,培训学员7239人,涵盖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培训等多个领域。
通过“就业技能培训后输送上岗”项目化培训,襄阳打通岗位组织、人员招聘、技能培训、取证上岗的全链条,搭建起企业投产扩产和劳动者就业的对接桥梁。
南漳县紧扣中药材、茶叶等产业农时需求,开展季节性用工技能培训。保康县创新打造“保康菜馆”,将技能人才培养、就业、创业融为一体,提升服务质量。这些举措为重点群体构建起有温度的成长路线图,通过“技能沉淀—产业升级—就业扩容”的正向循环,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目前,襄阳已形成体系完整、特色鲜明的“产教评”技能生态。从培育体系到评价机制,从融合路径到园区建设,再到技能提升,五个维度环环相扣,共同构筑起技能人才发展的良性生态。
未来的襄阳,将继续擦亮“技能强市”名片,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澎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