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刘艳萍
课程思政是党和国家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价值引领与技能传授有机融合的关键路径。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前途广阔、大有可为”的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导下,职业教育课程思政是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创新范式,是关乎国家竞争力、产业未来、学生成长的战略课题。职业教育课程思政要解决“学生知而不信、信而不行”的问题,关键是紧扣“职业性”和“实践性”,推动思政元素与职业场景交融互动,构建场景化育人生态,将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价值观塑造融入具体场景中,打造沉浸式体验、多元化参与的育人生态,真正实现技能培养与价值塑造的同频共振。
首先,尊重学生主体性,将思政教育从“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需求”。
面对多元价值观冲击,职业教育课程思政要以学生需求设计内容和表达方式,将思政教育融入职教学生真实可感的生活、学习与职业场景中,通过学生沉浸式体验和互动参与,在真实场景中主动建构价值观。这就要求专业教师从知识权威转变为学习设计师和协作伙伴,遵循认知规律和学习动机理论,在承认学生知识生产者身份的基础上,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共享决策权,通过场景化实现价值共鸣、情感触动、行为强化,让思政教育成为职教学生职业发展的内生操作系统,而非外在强制插件。为此,专业教师必须尊重职教学生的认知特点、情感需求和发展差异,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和困惑,破除职教学生“思政无用论”“价值悬浮感”“被动接受惯性”三大认知障碍。
尊重职教学生偏好动手学习的特点,在课程思政中要用“体验—反思—行动”循环替代单向灌输,将课程思政与职业发展绑定,在需求对接中从“国家要求”转变为“我的需要”。例如,用数据证明高技能人才思政素养与企业晋升正相关(破解“思政无用”认知),用校友案例库呈现真实职场抉择(避免内容空洞),设计两难情境互动——如电商专业模拟“数据造假冲销量还是坚守诚信”,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惯性。
尊重学生的情感需求,职教学生因“普职分流”对技能操作有强烈的成就感诉求,习惯短视频“即时即爽”的一代对长期说教缺乏耐心。在课程思政中要用“圈层语言”替代“官方话语”,引导学生自发讨论与自身相关的就业压力、网络舆论、人际关系、社会公平等问题。例如,让学生自主查阅国家科技逆袭史资料以延伸思考,在兼职工作行为比较中实现正向内化迁移,通过“做中学、用中悟”将思政教育转化为内在需求。
尊重学生的发展差异,建立个性化思政成长档案,区分“技能型”“创业型”“升学型”学生定制场景,设计有温度的教育触点,让不同禀赋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形式,使课程思政真正实现从“要我听”到“我要用”的质变。
其次,打造“三维联动”场景化育人空间,构建学生主导的参与机制。
一是重构课堂场景,实现课堂与实景互联。在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学科优势的基础上,改变传统单向灌输模式,把课程思政搬到现实场景中,以“园区课堂”“农场课堂”“车间课堂”等形式将课堂讲授与情景演绎巧妙融合,通过技术赋能和场景化设计提升学习体验。
二是加强校园场景渗透,促使课程与情境互动。以校园静态文化载体打造“无感知教育生态”,如在教学楼走廊设置“中国精神”主题文化墙,在焊接实训室张贴“航天焊神高凤林金句——每一道焊缝都关系生命”,实现环境浸润;以校园动态文化载体将课程思政渗透到活动和管理中,加强学校“大思政”工作统筹安排,充分发挥社团优势,打造贴近职业教育的校园文化活动;以网络文化载体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政舆论导向,如在校园食堂设置“一粒米的旅程”AR 扫码点,通过虚拟种植体验粮食安全;开发校园 AR 思政导航系统,扫码触发红色故事,帮助学生通过虚拟技术参与课程思政。
三是加强行业合作,推动理论与实践互促。在合作企业设立思政观察员岗位,引导学生记录职场日记;实习期间开展“最美劳动者”摄影展,用影像诠释工匠精神;组织汽修专业学生开展公益验车进社区活动,让学生在服务中感受技能的社会价值。
最后,激发学生主体性参与,引导学生在“创”与“演”中育己育人。
要深刻把握学生“网络原住民”特征,通过价值引领、内容融合与实践转化,引导职教学生在创作与表演结合中实现专业技能与思想引领的双重提升。以经典作品、历史故事及时代精神锚定创作方向,让学生在自编、自导、自演微视频的过程中,感受家国情怀与时代精神力量;以内容融合打通创演链条,将思政元素与项目驱动紧密结合,通过“角色代入”“情景模拟”帮助学生感悟、思考新时代新思想,让学生在全过程沉浸式体验中实现自我教育。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青春献给祖国”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新时代的祖国大地上感悟真理力量、强化思想淬炼,在行与做中将“小我”融入“大我”,在社会实践中锻造本领。
该文入选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基于学生获得感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立体化教学体系构建研究”(22VSZ063)。
(作者单位:包头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