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9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系统思维破局 全要素重构 汾酒如何锻造高质量发展硬核实力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本报观察员 杨仁宇

 

当白酒行业从“增量竞争”彻底转入“存量博弈”,当消费者端着酒杯愈发挑剔,市场渠道日益碎片化,白酒企业如何突围?在8月26日召开的汾酒股份2025-2026周期生产工作暨表彰大会上,党委书记、董事长袁清茂提出了“以系统思维构筑全要素高质量发展硬核实力”战略构想,为行业提供了一份转型升级的系统解决方案。这不仅是汾酒自身的战略选择,更是中国传统制造业面对新挑战的破题之作。

系统思维:从“单兵作战”到“协同作战”的体系化革命。

系统思维在汾酒不是空泛的概念,而是融入血脉的操作系统。正如家电行业的海尔通过“人单合一”模式实现全流程协同,汽车行业的长城汽车通过“柠檬平台”实现研发制造一体化,汾酒也完成了从传统酿酒企业向数字化系统型企业的蜕变。

一个典型的场景是:当青花汾酒在南方市场获得口感好评,这个信息不再仅仅是营销部门的战绩。在汾酒的数字化系统中,这一反馈会触发一连串协同反应——研发部门据此微调酿造工艺参数,生产部门调整产能分配,供应链同步优化物流路线,文化IP部门则快速策划相应的品牌传播内容。

这种系统化协同的背后,是汾酒依托华为5G、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打造的“智慧大脑”。双方自2021年起共建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将传承千年的“老师傅经验”(如“掐头去尾”“看花摘酒”等工艺诀窍),全部转化为精准的物联网数据和AI算法。这使得优质基酒率连续三年提升,2024年达到历史最佳的67.5%,同时能耗降低22%。

全要素重构:从“资源驱动”到“创新驱动”的战略升级。

汾酒对“全要素”的理解远超传统生产要素范畴。在原粮端,汾酒不仅建设了140万亩专属种植基地,还培育出酿酒专用品种“汾酒1号”,其淀粉含量高达66%,为提升酒质筑牢原料根基。

在数智化方面,汾酒建成行业首批智能化酿酒车间,实现从原料仓储、粉碎、发酵到蒸馏的全程自动化控制;其制定的内控标准不仅超越自身过往,更严于国际标准,尽显“壮士断腕”的苛己态度。由此,订单响应速度提升50%,库存周转率提高35%。

更值得关注的是软要素的创新。汾酒打造的“中国酒魂”文化IP估值已超千亿元,主导制定的清香型白酒国际标准获得20多个国家的认可;ESG体系评级跃居行业前列,绿色工厂斩获国家级认证。这些软实力正持续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市场竞争力。

硬核实力:产品矩阵与品质革命的协同效应。

汾酒的市场竞争力建立在精准的产品矩阵之上。金字塔基座的玻璃,终端价锁定50-80元价格带,2024年销售额突破100亿元,消费群体中80后、90后占比超50%,成为培育清香型消费者的重要入口。

腰部的老白汾系列聚焦100-300元价格带,精准卡位家宴、聚饮场景,通过数字化营销实现精准触达。顶端的青花汾系列定位300-1000元次高端市场,2024年销售收入突破265亿元,同比增长14.35%,在汾酒整体营收中占比高达74%。

这种产品结构的成功,源于汾酒将24代传承的古法酿造技艺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在汾酒技术中心,AI品酒系统可对基酒进行精准分级,传统品酒师的感官评价与机器学习算法相互验证,让品质控制既保留传统特色,又兼具现代科技的精准度。

行业启示:从规模崇拜到价值深耕。

中国酒业协会专家委员会认为,汾酒的实践标志着中国白酒业从营销驱动正式转向系统能力驱动,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范式。在传统依赖的宴席市场波动加剧的背景下,仅靠价格拉升或渠道压货的模式已然失效,白酒企业亟须回归本质,重构战略思维。

汾酒的案例表明,民生基盘是穿越周期的“压舱石”。在消费分级时代,拥有深厚“民酒”基因与广泛消费基础的品牌,往往具备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同时,差异化是价值竞争的核心——香型、口感、品牌文化的独特价值主张,是跳出同质化价格战、赢得消费者心智的关键。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汾酒方案。

国家发展研究相关专家指出,汾酒的创新实践代表了中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通过系统思维整合全要素资源,构筑难以复制的硬核实力。其价值远超一家企业的成败,为众多面临转型压力的传统企业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最大的确定性来自苦练内功。白酒行业需要通过系统性的创新与协同,将每一分投入都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硬核实力”,完成转型升级。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坚实路径。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期待汾酒继续深化系统变革,持续完善创新生态;期待更多中国企业像汾酒一样,以系统思维构筑全要素高质量发展硬核实力,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这或许正是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过程中,最坚实、最可靠的路径。汾酒的实践不仅为白酒行业,更为整个中国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一份值得深入研究和借鉴的宝贵经验。相信当更多企业将技术创新、文化输出与社会责任深度融合,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跃迁,将不再是遥远愿景,而是触手可及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