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占岭
山西怀仁,被誉为中国北方日用瓷都,在这里,孕育出了多位享有盛名的陶艺大师,如李增平、李石志、孙健、麻渊等。而他们的作品,已经远远超出了日用陶瓷的范畴,正向着陶瓷艺术的峰顶攀登。其中的孙健,就是一位典型的代表。走进孙健的文创空间,看到他的作品时,不由得心生喜悦。其作品构图之精巧,韵味之悠长,清新明快,干净利落,着实令人赏心悦目。
一
1968年,孙健出生在一个四面环山、山岩裸露、春天花绽放,秋日果飘香的怀仁县芦子沟村。正是因为这里的四季分明和多彩绚烂,焕发出幼年孙健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憧憬。五六岁时,他就常常捡起掉落在村里黑板报前散落地上五颜六色的粉笔头,趁着人们不注意,专找一些比较平整的土坯墙,把平日里印在脑子里那些自认为很美好的画面,任凭自由想象,在上面胡乱涂鸦。他画的牛,腿粗壮,眼睛大;他的画羊,毛茸茸,角弯弯;他画的鸡,五颜六色、形态各异。他经常站在自己的“作品”前,时而紧皱眉头,时而开心大笑,在心里给自己的作品点评打分。
从孙健的身上,人们不得不承认,天赋的确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东西。他自幼对绘画就有着与常人不一样的感知。在上小学、初中的那段时光里,他经常把作业本的背面当作画纸,在山坳下、在溪流边、在树林里,用那支充满灵性的铅笔,画山画水画树木,画啥像啥。
孙健在回忆自己的童年经历时坦言:记得很小的时候,家境贫寒,随手可得的小木棍就是我创作的工具,家乡的土地上留下我画过的牛牛马马,鸡鸭鱼虫,大人们常常夸奖我,鼓励我。我渴望成为艺术家,可自己没有见过真正的艺术家,不知道艺术家长什么样,但我喜欢画画,钟爱画画,随时随地,我不知道这是否有意义,顺着这样的路能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画家,但我乐此不疲,一往情深。
或许是因为孙健的天赋打动了父母,亦或许是因为父母对他本来就十分宠溺,反正是他想做什么,家里人从不反对干涉。用孙健自己的话讲,正是父母这份毫无保留的纵容,为他营造了对热爱画画肆意生长的空间。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条件,才让他能够尽情追逐自己的梦想。这样说吧,别人家的墙壁上都是净白耀眼,而在他家的墙上,长满了花木,爬满了动物。小时候过年,那时是孙健大展身手的好时机。春节前夕,他比任何人都忙活,在奶奶家和同院叔叔婶婶们的家里,贴的都是他画出来的窗花。
岁月如流,孩提长大。十九岁的孙健被招进了当时的怀仁县窑子头煤矿,背着理想的行囊,他成了矿山建设的一员。在那个人才稀缺的年代,煤矿计划制作宣传画报,孙健凭着自己的激情和自信,主动接下了任务。那些日子,他经常蹲守在煤矿井口的值班室,借着昏黄的灯光精心构思、细心作画。没过多长时间,他硬是把《煤矿安全规程》里呆板的文字,变幻成为通俗易懂的连环画卷,赢得了工友们的夸赞和领导的褒奖。
二
时光匆匆,瞬间即逝。三年后的孙健,又成为怀仁县的一名林业职工。茫茫林海,为他打开了绘画艺术新境界的大门,山水草木,为他提供了艺术创作更为辽阔的遐想空间。在流淌的溪水间他得到滋养,在怪山奇石中得以成长。在孙健的感知世界,这里的山和水、花与草都蕴藏着灵动的生机。于是,他的创作灵感被无限打开,艺术想象被激活疯长。
一次偶然的机会,孙健叙述了一段连他自己都觉得“太不可思议”的故事:有一年的夏天,暴雨冲毁了林业站的苗圃,在他趟着泥浆抢救树苗时,一抹山峦被清洗过的青灰色,浅浅地映入眼底、深深地刻于心间。当天晚上,他用蓝色的钢笔墨水兑着茶水,在糊窗户的报纸上泼出了一幅如雨后山雾弥漫的《雨霁图》。难怪之后与孙健相识,出身于陶瓷世家,目前是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教授级工艺美术师、江西省青花斗彩非遗传承人的陆岩先生在品鉴孙健的画作时感慨道:他的作品,“展示了他深厚的传统功力和雄壮英武的审美趣味,他的画常以怪丑奇石居多,极尽穿插之妙,不经意中颇具匠心。以气取势,因势传神,横涂竖抹,苍劲雄浑,貌拙气酣,以极为简练的笔墨表现出深邃的意境,作品自然清新,趣味盎然,给人以看了又看,放下了还想再拿起的欲望。”陆岩对孙健的创作风格更给出了极高的评价,他的画雄强健壮,有北方人特有的豪气。他植根传统,大胆创新,画出了自己,展示了时代。
写到这里,不得不再添一笔,陆岩大师还曾与孙健共同创作了一件取名为《得丰》的釉中彩绘瓷瓶,这次合作,让孙健第一次见识到大师的笔法绝技。再后来,经陆岩先生引荐,孙健结识了十多位国家级工艺大师。在与大师们的艺术对话中,他甘于聆听、虚心请教,始终使得对传统技艺画法有了更深层的理解、更高级的认识。
在回忆这些经历时,孙健自己也曾多有感慨,我非自命君子,没有丝毫懈怠,笔耕不辍,钟情丹青,谨言慎行,独善其身,在世俗的纷争中安享平凡,静坐沉思,陶醉在自己的艺术世界,清贫而快乐着。我不敢妄言自己进入了全新的境界,但确实发生了许多自己毫无感知的蜕变。
三
怀仁是个山清水秀月明,人文历史厚重,文人骚客辈出的地方,孕育出了如扎堆儿的一群书画爱好者,成名成家者大有人在,已故的张献清先生,就是一位很受人们敬重的写意画领航人。写孙健不得不提张献清,因为孙健绘画技艺的快速提升,深得张献清这位生前为山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国家博物馆画廊艺术委员会委员、高级美术师的点拨和真传。
并不健谈的孙健聊起他与张献清的故事时,开口闭口不是“二哥”,就是“师傅”。孙健与张献清相识,缘于200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这一交就是20余年。20年间,这两位年龄相差14岁的同路人亲如兄弟,不论是跋山涉水采风,又或是寻觅美景写生,他们总是形影不离,并肩同行。尤其当他看到由张献清独创“沙棘”写意系列作品《金秋满山红似火》《秋韵》《秋实》画卷时,一改平时“二哥”的称谓,拜其为师。孙健认为,他的书画艺术受画家张献清先生影响深远,无论是传统技法还是写意笔法,都在张献清的身上学到了真知,让他受益匪浅。
在瓷都与瓷相遇是必然,与从怀仁走出的陶艺大师李增平相交,更是必然中的必然。但让人想不到的是,他们第一次约见地点竟是热浪如炙的烤瓷车间。李增平的形象更是“十分不堪”,他正弯腰俯身观察窑口火色,被窑火熏成酱紫色的上半身汗水如洗,双手还沾满了泥坯浆汁的场景,让孙健十分震撼:原来大师需要这样的历练。
二人相见甚欢,李增平大师带着孙健转遍了车间的各个角落。堆放着雏形瓷器泥坯,新砌的试验窑前,摆着五颜六色的釉料桶。让孙健大开眼界。当他看到李增平大师用窑变釉技术烧制成的精美瓷器,每一件都禀赋着大自然的灵气与窑火的生命,顿觉心旷神怡。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像这位老先生学习,争取把自己的绘画技艺,融入精美的瓷器当中。从此,他几乎每天都到李老师的车间观察学习,经过长时间的接触,李增平建议他将画品画在瓷器上。虽经过了多次失败,但孙建从不言弃,直到某天,他的作品被李增平放进高达1000多度的窑火中煅烧。开窑那天,他惊喜地发现,自己的《春雨》《多福》等画作竟在茶盏或瓷瓶上以从未有过的灵动活了起来,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但在现实中还是激动地大声喊了出来:“我的画,也进瓷器了!”
经历了数十年的坚持不懈和刻苦努力,他终于成功了。作品多次进入全国、全省大展,取得的成绩斐然。特别是涉足陶瓷艺术的近十几年里,在继承传统陶瓷技艺的同时,运用中国写意画入瓷,借助陶瓷艺术语言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实现了文人画在瓷艺的最佳表现的突破。2019年获山西神工杯陶瓷大赛第五名,2020至2022连获三年摘得中国陶瓷创新与设计大赛金奖,2020年获山西工美产业联盟晋艺太行杯文创奖铜奖,2025年被国家轻工业联合会评为“中国轻工业技术能手”,全国陶瓷装饰总决赛“第二名”,全国陶瓷装饰二级技师等。孙健用无比激动的心情和引以为豪的自信叙述了他的满满收获。
成功道路虽坎坷,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健说,回首自己的成长之路,心潮腾涌,每每凝视自己倾注深情的拙作,感慨万千,因为我知道一个山里娃梦想成为艺术家的艰辛,筚路蓝缕,当负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