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仁洁 姚国勋 本报通讯员 何勇
在鞍钢集团攀钢西昌钢钒炼铁厂高耸的高炉旁,铁水奔腾如炽热的血脉,映照着一个坚守的身影。十七载春秋,从意气风发的青年到炉火纯青的作业长兼党支部书记,他始终扎根于这片铁与火交织的阵地,让党员的忠诚与担当在高炉的每一次脉动中淬炼升华。他就是西昌钢钒炼铁厂三高炉作业区作业长兼党支部书记马福建,今年“七一”前夕被评为“鞍钢集团优秀共产党员”。
铁与火的淬炼
十七载坚守铸就钢铁脊梁
2006年,初出茅庐的马福建踏入攀钢炼铁厂,面对高炉这个“钢铁巨兽”,他没有丝毫畏惧。从最基础的炉前工做起,他白天跟着师傅学操作,晚上挑灯研读技术资料,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上千组高炉参数。正是这份执着,让他迅速成长为技术骨干。2018年担任作业长后,他带领团队创下高炉连续稳定运行586天的纪录,铁水产量同比提升12%,多项指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高炉就是我的第二个家。马福建常说。每逢重大检修,他总是连续30多个小时守在炉前;除夕夜,他让年轻员工回家团圆,自己坚守岗位。这份坚守,不仅是对职业的敬畏,更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践行。
创新突围
技术攻坚点燃效益之灯
高炉工序是名副其实的“成本大户”,铁水成本占全工序成本近七成。面对压力,马福建以“提高球团矿配比”为突破口,毅然挑起技术攻坚的重担。
传统高炉冶炼主要使用烧结矿,但球团矿更具有品位高等优势。行业内普遍认为球团矿配比超过40%就会影响炉况顺行。马福建不信这个邪,他带领团队开展了上百次实验,创新性地构建起“平台+漏斗”复合布料模式。通过优化料面形状、调整气流分布,成功破解了高比例球团矿带来的透气性难题。
经过8个月的持续攻关,球团矿配比从38%稳步攀升至56%这一国内先进水平,生铁成本吨铁同比降低35元,年创效达4200万元,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显著提升。
分秒必争
与时间赛跑的效益保卫战
高炉长期休风后恢复迟缓,如同巨兽沉睡难醒,每一次延误都意味着巨大的损失。马福建视其为必须攻克的堡垒。
在一次为期72小时的高炉中修过程中,按照惯例,恢复生产需要3~5天。马福建提前两个月就开始准备,他梳理近五年20次休风数据,发现送风初期参数控制是影响恢复速度的关键。通过反复模拟推演,他创新提出“阶梯式加风法”和“动态布料控制法”。
休风结束后,马福建连续48小时守在炉前。炉台上,他凝神记录着每一次参数波动,汗水浸透工装;中控室里,他不断调整送风与布料逻辑。那几天,他几乎没合眼,炉子上的每一丝变化都刻在他心里。
功夫不负有心人。高炉恢复时间从常规的3~5天缩短至28小时,创下攀钢历史最快纪录,单次休风降低成本156万元。这项技术随后在全厂推广,年创效超过2000万元。
先锋垂范
党旗在高温一线高高飘扬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作为党支部书记,马福建深谙此理。他牵头创建的“党员责任区”覆盖高炉所有关键岗位,开展“红旗炉台”劳动竞赛,让党旗在生产经营主战场高高飘扬。
更换高炉风口是炼铁厂最艰苦的工作之一。在一次高炉检修中,马福建一直坚守在现场。12个小时的连续作业,他的工装结出厚厚的盐霜,防尘口罩换了3次,直到18个风口全部更换完成。“看到书记和我们一起扛钩子、卸风口,再累也觉得浑身是劲!”青年职工袁巩明说。
炉火丹心
新时代产业工人的精神坐标
炉火正红,铁流奔涌。马福建以十七年如一日的坚守,在高炉前刻下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忠诚坐标——他是技术阵地的革新者,是急难险重关头的突击手,更是以行动凝聚人心的精神坐标。
在他的办公桌抽屉里,珍藏着一沓泛黄的火车票,那是他多次放弃调回家乡工作的机会,选择留在攀钢的见证。“高炉需要我,这里的工友需要我。”简单的话语,道出一名钢铁战士的赤子之心。
如今,马福建培养的徒弟都已成长为该厂生产技术骨干。当炽热的铁水映红天际,那光芒不仅照亮了攀钢高质量发展的征途,更辉映着千万产业工人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以匠心与奉献熔铸的钢铁脊梁!这炉火映照的不仅是他们的初心,也给鲜红的党旗增添了最坚实的钢铁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