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彭慧
在数字经济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数据已成为继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之后的第五大生产要素。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近期围绕“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专题调研,释放出明确信号:湖南正以“十五五”规划为契机,加速布局数字新基建,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力争在数字经济赛道上实现后发赶超。这一战略选择,既是顺应国家发展大势的必然之举,更是湖南立足自身优势、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路径。
数字基础设施
是数据要素价值释放“硬支撑”
论据显示,湖南近年持续加码数字新基建,2024年第六批“数字新基建”标志性项目总投资达28.5亿元,覆盖算力、人工智能、宽带网络等领域。这一布局与国家战略高度契合——我国5G基站数量5年内增长5倍,算力规模全球第二,为数据流通提供了底层技术保障。湖南若能在“十五五”期间进一步强化绿色智能计算、低时延网络等设施建设,将为数据交易、产业数字化筑牢根基。
正如工业时代依赖电力网络,数字经济时代的数据价值释放,必须依托高速、安全、普惠的数字基础设施。湖南大数据交易所累计38.4亿元的交易额,正是建立在数据互认互通和专板专区的基础之上。未来,湖南需继续扩大基础设施覆盖广度与深度,尤其需补足农村和中小企业的数字化短板,避免“数据鸿沟”制约全域发展。
特色产业
是湖南数据要素市场化“突破口”
湖南的优势在于差异化竞争。一方面,音视频产业作为全国领先的产业集群,积累了海量文化数据资源;另一方面,长沙成为全国首批数据标注试点基地,为人工智能产业提供“燃料”。2024年湖南绿色智能计算产业产值达8500亿元,增速超19%,展现出强劲动能。
数据要素的价值在于应用场景。湖南可依托音视频、工程机械等特色产业,打造垂直领域的数据交易平台。例如,气象数据通过农业服务变现,音视频数据赋能文化创意产业,工业数据优化智能制造流程。这种“产业+数据”的融合模式,既能避免与东部地区同质化竞争,又能形成湖南独有的数字经济生态。
制度创新
是数据要素流通“软实力”
湖南已出台《湖南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但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仍需突破三大瓶颈:一是数据权属界定不清,二是跨部门共享机制不畅,三是交易合规成本过高。参考浙江、广东等地的经验,需建立数据分级分类授权制度,推动政务数据先行开放,并探索“数据经纪人”等中介服务模式。
湖南大数据交易所与全国24家交易平台互认互通,是制度创新的积极尝试。下一步,可借鉴上海数据交易所的“数商”体系,培育本土数据服务企业;同时,通过立法明确公共数据“可用不可拥”原则,激发社会数据创新活力。唯有打破“数据孤岛”,才能让要素真正流动起来。
后发赶超
需“基建+产业+制度”三力齐发
湖南的数字经济之路,既要仰望星空——对标国家战略布局算力、算法等前沿领域;也要脚踏实地——立足本土产业特色,将数据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十五五”规划窗口期,湖南若能以基础设施为基、特色产业为矛、制度创新为盾,完全有机会从“跟跑者”变为“领跑者”,在中部地区率先闯出一条点“数”成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