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9日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以“第一车间”为基: 汾酒品质坚守与市场突围的底层逻辑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杨仁宇


立秋已过,暑气渐消,田野间的景致悄然换了模样。高粱穗子被秋风染得酡红,饱满的谷穗沉甸甸地弯下了腰,一派丰收的景象,总能让人自然联想到汾酒那些遍布全国的无公害原粮基地。

1沁县汾酒高粱基地.jpg

作为汾酒的第一车间,这些在秋风中舒展的庄稼,正用最质朴的姿态诉说着一个品牌对品质的坚守。16年来,汾酒以第一车间战略为根基,在北纬36度至45度的土地上深耕不辍,构建起从原粮到餐桌的全链条品质护城河。这不仅是对好酒出自好粮传统酿造智慧的现代诠释,更阐示了一个朴素却深刻的商业逻辑:只有牢牢掌控源头,才能在市场浪潮中站稳脚跟。

地理布局:

用黄金纬度圈定品质基准线

粮为酒之肉,原粮的品质直接决定酒体的灵魂。汾酒将第一车间的坐标锁定在北纬36度至45度的黄金种植带,绝非偶然。

这片横跨天山脚下的新疆奇台、松辽平原的东北黑土地、甘肃军马场的草原绿洲、河北坝上的高原盆地以及山西沁县、汾阳、阳高等地的140万亩基地,共同构成了一张覆盖全国的品质网络。

东北黑土地的10万亩高粱基地最具代表性——这片被誉为黑土地中的大熊猫的沃土,因昼夜温差大、有机质含量高,孕育的高粱淀粉含量比普通产区高出3%5%,出酒率提升近一成。

而新疆奇台作为麦乡,其昼夜温差与光照时长,让汾酒大麦1的蛋白质含量稳定在12%14%的黄金区间,为制曲提供了绝佳原料;河北张北的豌豆基地,则凭借高原气候赋予的低含水量特性,成为制曲中风味物质生成的关键。这种因地制宜的布局,从地理根源上为汾酒的清香纯正定下了基准线。

育种创新:

以科技突破筑牢品质护城河

如果说地理布局是品质的先天优势,那么育种创新就是汾酒为第一车间注入的后天动能。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种子作为芯片的作用愈发凸显,汾酒的突破正在于此——它不仅是原粮的使用者,更是育种的深度参与者与标准制定者。

与吉林、山西、辽宁、黑龙江四省农科院联合培育的吉杂127、凤杂4号专用高粱,以及自主命名的汾酒大麦1,绝非简单的品种改良,而是直指酿造需求的定向研发。以高粱为例,清香型白酒发酵对支链淀粉占比要求极高,普通品种往往因比例波动影响酒体稳定性。汾酒通过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精准定位控制淀粉合成的基因片段,将专用品种的支链淀粉占比稳定在80%以上,较普通品种提升1015个百分点,完美适配发酵过程中酵母菌的代谢需求,使酒体中酯类、醇类等风味物质比例更协调。

更值得关注的是技术融合的前瞻性。从建立高粱遗传转化体系,到实现抗病性、耐逆性等性状的精准定向改良,汾酒将传统育种经验与现代生物科技深度结合。比如针对东北基地易发生的蚜虫病害,科研团队通过导入抗虫基因标记,使专用高粱的病虫害发生率降低60%以上,减少农药使用量的同时,避免了农残对酒体纯净度的潜在影响。这种从实验室到田间的全链条参与,让原粮品质从基因层面就有了可控性。

汾酒大麦1的诞生更具行业标杆意义。作为中国白酒行业首个企业主导命名的专用大麦品种,它通过三年多的区域试验,不仅实现千粒重提升10%、亩产稳定在400公斤以上,更通过调控蛋白质合成路径,让β-葡聚糖含量降低20%——这一指标直接关系到制曲时的透气性与微生物活性,为酒曲的纯净度提供了先天保障。这种以酿造需求定义育种目标的模式,在中国白酒行业实属罕见,却精准击中了品质管控的核心:当别家还在筛选符合标准的原粮时,汾酒已通过育种创新,让原粮天生就达标

产业模式:

用共赢机制保障品质可持续

品质的稳定,离不开产业生态的可持续。汾酒第一车间的高明之处,在于它跳出了企业买粮、农户卖粮的简单交易模式,构建起订单农业+全链条服务的共生体系。

面对农业生产中丰产不丰收的痛点,汾酒以保底价收购合同锁定农户预期,随行就市且现款结算的承诺,让140万亩基地的农户吃下定心丸

更关键的是,其提供的统一测土配方施肥、农机服务、病虫害防治乃至庄稼医院等全流程支持,将分散的小农生产升级为标准化种植——数据显示,采用汾酒模式的基地,高粱亩产平均提升15%,优级品率达92%,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这种企业赋能农户,农户反哺品质的闭环,既保障了原粮供应的稳定性,更让第一车间的品质标准落到了田间地头。

市场验证:

品质坚守成就突围底气

消费者的选择,永远是品质最好的试金石。汾酒近年来的市场表现,恰恰印证了第一车间战略的前瞻性。

2024年,汾酒营业收入突破360亿元,净利润达122.43亿元,中高端产品占比提升至73.97%,青花汾系列同比增长14.35%;省外市场占比62.37%的成绩单,标志着其从区域名酒向全国性巨头的跨越。

这些数字背后,是消费者对汾酒清香的认可,更是对其品质源头的信任。当消费者在品鉴青花汾酒时感受到的至纯、至清、至净,实则是东北黑土地的肥沃、新疆奇台的阳光、科研团队的智慧与农户的用心,通过第一车间完成的价值传递。

 16年前率先将原粮基地纳入发展战略,到如今第一车间成为行业标杆,汾酒的实践证明:在快消品领域,短期的市场热度或许能靠营销撬动,但长期的品牌沉淀,必然源于对源头的极致把控。这不仅是汾酒的品质密码,更应为所有追求基业长青的企业所借鉴——因为真正的竞争,从来都是从起点开始的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