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盛霆
秋日的早晨,凉爽惬意。在山东省淄博市淄川鸵鸟蛋雕艺术馆内,第四代传承人贾鑫在母亲高茂美的指导下精心构思、专注雕刻鸵鸟蛋壳。这对艺术母女以刻刀为笔、蛋壳为纸,三十余载坚守非遗技艺,将鸵鸟蛋雕从地方手工艺推向国际舞台,书写了一段“母女同艺、匠心传承”的传奇。
从下岗职工到“蛋雕大姐大”
高茂美的破局之路
1985年,高茂美进入山东淄博瓷厂,从事艺术瓷与陶瓷影像创作。1993年,面对国企改制浪潮,她带领下岗职工承包车间,转型探索陶瓷影像、雕刻艺术等工作。一次偶然机会,她发现鸵鸟蛋壳质地坚硬、形态独特,遂尝试在其上雕刻,开创了国内鸵鸟蛋雕艺术的先河。
“从陶瓷到蛋壳,载体变了,但对艺术的执着不能变。”高茂美说。她融合冲、划、切、刮等刀法,结合绘画、染色、平雕、镂雕、掐丝景泰蓝等工艺,将蛋雕微雕至5层,作品玲珑雅致、充满仙韵。经过数年钻研,她开发出20余个系列作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并获评山东陶瓷雕刻工艺美术师、淄博手造工匠、中国公众影响力艺术家等称号。其作品《聊斋志异故事·婴宁》《艺术家居灯·满天星》入选“山东手造·优选100”,制作技艺入选市区级非遗名录。
由于业绩突出,高茂美当选为中国鸵鸟养殖开发协会副会长,并开创了两个“唯一”:迄今为止唯一的女会长、唯一的从事鸵鸟蛋雕的雕刻艺术家。作为副会长,高茂美不仅将蛋雕推向全国,更带动产业升级。她创立的山东鸵艺堂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年雕刻鸵鸟蛋雕作品上万个,综合经济效益达1000万元,为全国30余家鸵鸟养殖场解决蛋品销路,变“废品”为“艺术品”,并申报多项国家专利,产品畅销国内外。
女承母业:
贾鑫的“蛋壳上的创新”
受家庭熏陶,贾鑫自幼痴迷蛋雕艺术。2010年,从长江大学艺术设计专业毕业后,她毅然回到家乡,接过家族传承的接力棒。“刻刀与蛋壳碰撞的声音,是我童年最美的乐章。”贾鑫说。
鸵鸟蛋雕艺术馆坐落在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先生的故乡淄川区洪山镇,耳濡目染,聊斋文化基因深深扎根于心。在母亲高茂美的指导下,贾鑫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结合,以《聊斋志异》为灵感,创作出狐仙灵动、书生儒雅的系列作品,获“荷花杯”山东省工艺美术设计创新大赛金奖、第六届中国(山东)工艺美术文创设计大赛银奖等百余项荣誉。2023年,艺术馆两件作品入选“山东手造一百”,并荣获“山东好品”称号。
“传统手工艺要有生命力,必须创新。”贾鑫带领团队探索蛋雕与文创、教育的融合,开发出实用与艺术兼具的衍生品。如今,艺术馆已培训十余名蛋雕大师,带动100余人就业,成为全国独一无二的鸵鸟蛋雕文化传承基地、创业基地、创意基地。
非遗新生:
让“蛋雕之光”照亮未来
从车间到艺术馆,从地方手艺到国际文化名片,高茂美与贾鑫母女用三十余年坚守,让鸵鸟蛋雕从“养在深闺”到“香飘四海”。高茂美说:“鸵鸟蛋雕不仅是技艺,更是文化记忆的载体。”贾鑫则表示:“我会继续培养年轻传承人,让这门艺术永远闪耀。”
从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到中国鸵鸟养殖开发协会副会长;从白手起家,到填补国内空白的鸵鸟蛋雕艺术产业;从单一的产品企业,到全国独一无二的鸵鸟蛋雕艺术馆,高茂美,走过成长四季,迈向成功新时代,成为鸵鸟蛋雕产业的“大姐大”。出生在蛋雕世家的贾鑫,上学时每逢假期,就会泡在艺术馆里,看着长辈们在蛋壳上创造奇迹,刻刀与蛋壳碰撞出的清脆声响,在她听来就像是最动听的乐章。大学毕业后,便拜母为师,从头学起,钻研鸵鸟蛋雕艺术,成为淄川手造工匠、第四代鸵鸟蛋雕非遗传承人。
目前,鸵鸟蛋雕已形成“非遗+产业+教育”模式,年新增收入超百万元。如今,这对“蛋雕母女” 仍在匠心之路上不断探索,用一个个精美的鸵鸟蛋雕作品,讲述着非遗传承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