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4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破解一机集团“成长方程式”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5-1 1 1一机集团.jpg5-2 1 2一机集团.jpg


         朱小萌 袁伟 王晓红

在一机集团的车间与实验室里,笔者发现了一组独特的“成长方程式”——人才的“乘数效应”、创新的“催化反应”、保障的“稳定系数”与智能的“加速变量”,正共同演算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答案。

政策支持 激活发展新动能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推动企业创新与进步的核心力量。一机集团深谙此道,果断投入1000万资金用于人才发展。这笔资金将用于保障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等方面,这是继今年3月发布“一机青年英才”培养计划23条具体举措后,又一加快推进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

在一机集团工艺研究所内,入职一年的博士小马正和团队试验新材料的防护性能。他坦言,当初选择一机集团,除了人才引进的政策好,更为打动他的是公司不仅提供了清晰的职业晋升通道,还配备了充足的研发资金和专业团队等资源支持。1000万人才资金不只是工资单上的数字,是让我们敢试错、能沉下心做研究的底气。”他指着实验室墙上的进度表,上面密密麻麻地标注着各项测试数据,而这样的“底气”,正在让团队的研发周期比预期缩短了近20%

针对破解民品科技创新、战新产业培育、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难题,一机集团在总部层面设立不少于1亿元的民品发展基金,显示出其在民用产品领域开拓进取的决心。10家单位23个项目已经瞄准方向、主动作为,争抢订单。上半年民品签订销售合同完成年度预算目标的80%以上。

在十分公司技术部会议室,一场关于计算机技术优化工艺的讨论正热火朝天。产品经理拿着报表说:“自动化生产工艺的深度优化,将阀体良品率从78%提升至92%,为我们争取到了行业优质企业叶轮系列产品33000余万元合同!”桌上摊开的一张预算表显示,在争取到的创新资金里,有近四分之一用在了市场调研和工艺创新上。有意思的是,这个项目的核心算法团队里,有两位正是人才发展资金支持的,让他们从传统工程师转型为智能硬件研发骨干——当初花在人才身上的钱,如今正通过具体的产品形态显现价值。

不难发现,这两笔资金的流向藏着企业的“算盘账”:人才投入像“慢火熬汤”,1000万看似不多,但通过精准的培训和激励,1000万的人才投入正在让老员工焕发创新活力、让新进员工快速扎根,形成“引进一个、带动一片”的效应。而1亿元民品产业资金更像“精准爆破”,瞄准民品市场的痛点集中发力,再通过人才储备将短期突破转化为长期优势。

粮草先行 保障生产不断线

清晨的物采配送中心协作件库内,立体货架如银色方阵整齐排列,AGV小车在地面轨道上悄无声息地滑行。随着一声清脆的“滴”声,系统启动的指令打破宁静,新一天的物资流转正式开始。

待验区里,工作人员正逐件核对送来的物资,扫码枪轻触托盘二维码的瞬间,物资的种类、数量、图号便传入系统。核对无误后,托盘被送至输送机入口,机械臂稳稳将其托起,沿着轨道送往立体库深处——堆垛机如同精准的“搬运工”,在高达十余米的货架间灵活穿梭,眨眼间便将物资送入系统分配的货位,整个过程不见人工搬运的忙碌,只有设备运转的低鸣。

上午十点,系统接到领用需求,屏幕上的入库记录迅速滚动,“先入先出”的原则让最早入库的一批零件被优先锁定。堆垛机接到指令后,精准定位货位,伸出机械臂取出托盘,经由AGV小车转运至拣选口。保管员对照屏幕信息核对物资,指尖划过零件表面时,系统已自动记录下拣选时间与责任人。拣选完毕,剩余物资被AGV小车送回,堆垛机再次为其找到最合理的储位,整个流程行云流水。

这套依托RFID技术的智能系统,正悄然改变着仓储管理的模样,远距离识读取代了人工录入的繁琐,自动预警功能让错发风险大幅降低,电子表单清晰记录着每批物资的流转轨迹。自投入使用以来,这里已收发物资超14万项,日均处理量达134项,效率较传统仓储提升60%

当立体库的AGV小车在地面轨道上完成又一次精准转运时,精密设备维修也有了AI助力。车间里,维修人员报出“输入位置指令电机不动”的故障,AI助手立即给出排查方案:检查闸线电压、核对线缆接线、匹配驱动参数。这套融合大语言模型的系统,像“老师傅”般精准诊断,试运行60余天便让故障排除时间缩短30%。  

如今,智能浪潮已悄然改写这一切——AGV小车替代人工搬运,RFID技术让物资流转一目了然,数据“跑腿”取代铁脚板巡检,AI助手精准诊断设备故障。从汗水浸透的账本到实时跳动的数据流,保供模式正从“人拉肩扛”迈向“数智驱动”,奏响高效生产的新节奏。

智能联动  车间上演“静音革命”   

在集团动力能源公司,一排排闪烁着运行参数的屏幕跃然眼前,能源管线巡检修实现“机器换人”,一场由内而外的“静音革命”,正宣告着人员密集型生产模式的逐步退场,智能化保供新时代全面开启。

指尖轻点,千机互联。幽暗的地沟中、机器人往来穿梭,高压站房内、天然气调压柜旁,监控设备在运转,一组组数据及时传回能源调度指挥中心,近30平方米的电子大屏实时展示着能碳数据流。工作人员介绍说:“过去巡检靠‘铁脚板’,现在靠数据‘跑腿’就能发现问题。”

25座动力站房实现远程监控无人值守,1个数字化管控中心和7个能源集控站协同,将传统“四班三倒”人力密集型运行方式转变为智能化管理模式,1000余台动力设备全部实现远程遥测、遥信、遥控、遥调、遥视,与7大监控系统构建起覆盖能源生产、输送、消费全流程的数字化网络覆盖,数智能源保障的安全可靠性显著提升。

曾经轰鸣的车间,因智能的注入而蜕变新生。静水流深的高效背后,是传统“人海战术”向“数据驱动”的华丽转身。当设备会“说话”、系统能“思考”、管理有“预见”,能源动脉的强劲搏动与生产制造的灵活响应,正合力谱写一曲企业智能化的澎湃乐章。

这组“成长方程式”的精妙之处,在于各要素并非简单叠加,而是深度耦合。1000万人才投入通过“引进一个、带动一片”产生乘数效应,为1亿创新资金提供智力支撑。智能保供的稳定输出,让创新成果得以高效转化,而生产车间的智能化升级,又反哺人才价值的进一步释放。当每个环节都成为下一个环节的“增量因子”,企业便拥有了自我迭代的内生动力。这种生生不息的发展逻辑,正是一机集团在时代浪潮中持续成长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