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李代广)8月9日,2025·首届华夏传统书信文化交流座谈会在河南郑州举办。作为全国首个聚焦传统书信文化的专题交流座谈会,活动吸引了来自非遗保护、文化研究、媒体传播、文旅融合等领域的2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
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华夏非遗研究院院长乔台山,河南省非遗保护中心原主任、华夏非遗研究院常务院长裴景岭,郑州市非遗保护和文旅文创融合发展中心主任李桂玲,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刘小江,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档案中心主任裴小松,著名书信收藏家、《书简》主编王金魁等嘉宾齐聚一堂,从不同维度解码书信文化的当代价值。
嘉宾们围绕“传统书信的历史脉络”“《书简》民刊的非遗传承路径”“书信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三大核心议题展开深入交流。
乔台山在致辞中指出,书信是华夏文明的“情感基因库”,从甲骨文的凿刻到简帛的书写,每一笔都承载着民族的精神密码,保护书信文化就是守护中国人的情感记忆。
王金魁分享了全国首个书信民刊《书简》的创办历程。从2000年5月,他开始自费编辑印行《书简》杂志,每年坚持编印二期,获得了海内外500多位知名人士的关注和厚爱,至今已印行了28辑,向海内外文化艺术界和中小学生免费赠阅7万余册。
活动现场,展出了王金魁收藏的20余封名家书信,其中有钱钟书、臧克家、季羡林、秦牧、冯其庸、王学仲、刘白羽、秦怡等知名大家的亲笔书信。
刘小江表示,本次活动的意义在于搭建了一个长期交流的平台,书信是我们的乡愁,留住乡愁,就是留住了我们的文化根脉。
据刘小江透露,第二届华夏传统书信文化研讨会计划于2026年春节前夕举办,届时将增设“书信文创设计展”“家书诵读会”等互动环节,让书信文化从研讨走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