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超
厚壁无缝钢管是北重集团三大核心业务板块中的“明星”产品,更是中国兵器北重集团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的一张闪亮“名片”。特钢事业部101车间作为炼钢“源头阵地”,钢水冶炼质量直接关乎无缝钢管探伤合格率。2025年,为了让产品质量再上新台阶,特钢事业部党委打出“党建+质量提升”攻坚组合拳,成立“提升挤压无缝钢管探伤合格率党员突击队”,把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建在生产最吃劲的地方,一场为质量而战的攻坚行动悄然展开。
51名党员组成攻坚矩阵
“探伤合格率是党员的‘试金石’,得往上提,党员必须冲在前!”车间主任刘飞在生产例会上话音刚落,大伙就明白这事儿得较真碰硬。没等正式宣誓,副主任陈亮小已率先站出,主动接下技术攻关的“硬活”;身为兵器工业集团优秀共产党员、内蒙古自治区劳动模范的刘邦华,看向同获这两项殊荣的闫龙龙,手掌有力按在他的小臂上说“小闫,咱师徒俩得在精炼这儿把好这道关!”安志强、孙启超等党员骨干也不含糊,抢着认领“难工序”,你一言,我一语,51名党员组成的队伍就此拧成了一股绳。
技术主任陈亮小用手指轻点着桌面说:“技术这关我来啃,工艺不优化,这事儿肯定办不漂亮!”刘邦华看向闫龙龙说:“精炼是个关键环节,咱师徒俩得把氧化夹杂、成分控制这事儿抓好,抓细!”安志强也不含糊:“操作环节我盯着,过程差一点都不行!”
没有豪言壮语,就是一群想把事儿做好的党员,凑在一起准备“大干一场”,他们心里都清楚,让党旗在车间里高高飘扬,就要实实在在发挥引领作用,为北重集团高质量发展铆足干劲儿。
揪出质量“拦路虎”
“合格率波动的症结到底在哪?”孙启超抱着数据明细在车间反复核查。刘飞带领由4名班子成员和4名质保工程师组成的“冲锋小组”,从电炉冶炼到精炼提纯全流程“扫雷”。
很快,氧化夹杂超标、工艺参数波动、吹氩系统效能不足等问题逐一暴露:电炉出钢碳含量控制精度需提升、浇注吹氩效率待优化、脱氧工艺滞后导致B类夹杂物难去除……
刘邦华与闫龙龙盯着精炼环节数据彻夜分析:“渣系控制不精准,氧化夹杂就像‘钉子户’;成分偏差超一丝,就为后续探伤埋下了‘雷’!”这些制约质量的“绊脚石”,瞬间成为突击队必须攻克的“娄山关”。
面对棘手问题,陈亮小扎进特钢研究院与车间的“两点一线”,提出“电炉碳含量提至20%”的方案:“碳氧反应越剧烈,杂质‘出逃’越彻底!”经过20余次配比调试,钢水纯净度数据实现跃升。
孙启超与梁国卿扛起“吹氩系统改造”重任,12天测绘调试后,新系统让氩气均匀包裹杂质排出,效率提升40%。
脱氧工艺升级为“铝脱氧+硅铁粉扩散脱氧”双保险模式,B类夹杂物有效减少。刘邦华与闫龙龙驻守精炼炉旁,将熔渣FeO含量严控在0.5%以下:“熔渣‘干净’,钢水才能‘纯净’!”针对铝含量控制难题,他们绘制夹杂物上浮规律图谱,把铝含量锁定在0.025%的黄金区间。为破解氧化性钢包对渣系的破坏,师徒俩推行“双渣法”冶炼,即便操作复杂程度翻倍,他们仍旧坚持“每炉必检、每步必精”。当普通职工亲眼看到质量数据持续向好,主动跟进新操作法,精炼环节成为钢水质量的“守护塔”。
责任区筑牢质量防线
“质量不光要靠干,还得靠管!”车间党支部书记李广龙积极落实“三级书记抓安全质量”,及时设立“党员责任区”,为安志强在电炉岗位挂上了党员责任区标牌,自此,安志强天天盯着出钢温度、碳含量,跟“守着宝贝”似的:“我这儿是头一道关,质量必须卡得死死的!”同时车间实施“质量积分制”,把电炉、精炼、浇注的质量考核细化到“分”。
刘邦华拉着闫龙龙,笃定说:“小闫,咱精炼班的积分可得往前冲,每一项操作都关乎质量,也关乎咱党员攻坚的担当!” “积分一上墙,大伙都盯着看,谁都想当质量‘尖子’!”以前是“要我重视质量”,现在变成“我要争质量第一”,质量意识在特钢事业部101车间里慢慢“扎了根”……
师徒结对赓续攻坚力量
从精炼渣系调整的细节,到铝含量控制的窍门,刘邦华还向闫龙龙手把手传授技能,“干咱们这行,得把技术吃透,更得把质量当命根子,我当年也是这么跟着师傅学的,现在传给你!”闫龙龙攥着本子,眼神坚定:“师傅,只要精炼有我,您就瞧好吧,绝不让它掉链子!”
“质量攻坚,得让年轻人接上力!”突击队里的老党员也争着抢着发光发热,卫建锋等“老师傅”主动和青年职工“结成师徒对子”。“小刘,氩气流量这么调,钢水脱氧才彻底……”
13对师徒签订导师带徒责任书,就这样,车间里的“新鲜血液”跟着学、跟着练,质量攻坚有了“后备军”,党建引领技艺持续延续,让101车间质量攻坚的“火种”,在一代又一代党员、职工手里传递。
经过180余天奋战,2025年1—6月捷报频传:精炼挤压无缝钢管探伤合格率飙升至99.5%,创历史新高。
刘飞指着成绩信心满满地说:“只要党员冲在前,就没有啃不下的硬骨头!这就是党建与生产融合的‘化学反应’。”如今的101车间,正以“探伤合格率冲刺99.8%”为新目标,让党旗在高质量发展征程中始终高高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