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8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青春,闪耀在国防科研一线 ——记航弹院研发二部青年创新团队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刘婷

在中国兵器工业集团航空弹药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弹院),有一个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青年科研工作团队,他们以实验室为战场,用代码作“弹药”,在航空弹药技术领域闯关夺隘。该团队多次解决航空制导炸弹领域的技术瓶颈,先后两次荣获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斩获5项国家级行业竞赛大奖,牵引推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在航空弹药领域应用,用创新实力在国防科技领域书写着新时代的青春答卷。他就是航弹院研发二部青年创新团队的成员。

 

创新突破:从01”的青春答卷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这支队伍始终将自主创新作为立身之本,在技术突破中不断锻炼科学思维,以从“01”的突破精神攻克“卡脖子”难题。

航弹院研发二部青年创新团队由39人员组成,其中35周岁以下青年占比达87%,拥有40余项国防专利。该团队青年科技人员承担多项预研类重点项目,创新地提出“智能协同制导算法”,使打击精度大幅提升,并成功应用于某型重点装备,推动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领先。

在航空机载弹药装备体系设计、虚实联合仿真等新兴领域,这群年轻人大胆尝试跨学科融合,先后发表了10余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创造了一套契合科研规律的工作方法和一套“导师带高徒,项目塑人才”的人才培养方法,以探索灵活高效的预研体制与敏捷研发模式。该团队联合国内优势资源,开展协同技术新型创新项目,在攻坚技术中不断激发思维碰撞,促使多个重点攻关任务颠覆传统技术验证周期,大幅提升研发能力和效率。

 

强军报国:

实验室到战场的双向奔赴

“科研的终极目标是服务战场。”该团队成员始终以战斗标准衡量技术价值,将青春才智镌刻在装备研制一线。为提升航空弹药在复杂环境下的适应性,他们聚焦实战需求,深入试验现场,夜以继日地开展联调联试保障,并在第一时间反馈作战需求,不断提高抗干扰系统性能,破解作战难题。

该团队成员能文能武,通过竞赛锤炼本领,检验技术成色,屡获奖项。近年来,该团队先后两次荣获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空军首届航空创意挑战赛”三等奖、“基于兵器与仿真的未来战争创意征集活动”优秀论文二类奖项、“未来装备体系正向设计挑战赛”三等奖、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启智-2022作战概念军事需求创新大赛”分赛区三等奖。在集智复杂系统Netlogo建模竞赛中,团队成员过五关斩六将,最终如愿以偿地荣获“无人机集群”赛题组一等奖。这些实践进一步加速了前沿技术向战斗力转化。

团队成员徐恺鑫,是一位坐在轮椅上的哈工大博士,毕业后毅然选择航弹院,奉献国防。在科研攻坚任务的关键时期,他主动请缨驻外试验,在戈壁滩上调试系统,用行动诠释着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青春誓言。

 

团队赋能:打造科研创新“生态圈”

“独行者速,众行者远。”该团队以人才生态建设为核心,打造出创新活力迸发的科研共同体。

创新实施人才培养双轨制。由青年科技带头人、行业领军人才、科研骨干标兵担任导师,组织全体青年科技人员全程参与重大项目技术论证、新近学术理论研讨,为持续深化专业技术队伍建设,有力支撑航空弹药领域人才储备提供强劲智力支持。   

该团队赓续“把一切献给党”的人民兵工精神,用青春热血浇铸精神底色,在“我与前辈比奋斗”座谈会上,聆听院士专家讲述青春奋斗史后,一位90后工程师在笔记本上写道:“我们这代人的长征,就是要突破更多的‘从01’。”

该团队致力于在区域创新领域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与北理工、南理工、哈工大等高校建立联合实验室,其中智能博弈与复杂系统实验室是航空弹药网络化、自主化方向设立的首家专业科技机构,进一步以核心竞争力与影响力,推动技术创新工作纵深发展。

从实验室到练兵场,从技术跟跑到局部领跑,这群年轻的科技工作者正在创造属于他们的“加速度”,以“五四精神”为指引,用创新做帆,在国防科研的星辰大海中破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