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调解展演现场
■ 田伯韬 童婉婷
近日,在湖北老河口市某机器轰鸣的车间里,汗流浃背的调解员朱建如,俯身观察传送带防护装置,身上的党徽在日光灯下格外醒目。
朱建如,乳名大毛,平时大家都喜欢叫他“毛哥”。他牵头成立了“毛哥工伤调解室”,成立半年来足迹遍布湖北省老河口市200余家企业,将27起工伤纠纷化解在生产线,为职工追回待遇233.5万元,用“预防、调解、回访”全链条服务,探索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工业版实践样本。
流动调解室:
车间里的“枫桥经验”新实践
“你们直接来到车间调解,免去我拖着伤腿来回跑。”某木业公司职工李某在机床旁签署调解协议时生发感慨。此刻,“毛哥工伤调解室”调解员站在机床旁,将“流动调解直通车”的红旗插在车间安全警示区——这是老河口市人社局针对2万余名产业工人推出的创新举措。
针对老河口市企业多、调解覆盖面广的特点,“毛哥工伤调解室”创新建立“固定站点+流动调解”模式,在该市就业之家大厅、工伤中心及高新区李楼镇共设立3处调解站,同时为行动不便职工和外地企业开通“流动调解直通车”,把调解现场搬到车间、班组、医院,半年来累计开展上门调解服务8次。数据显示,该团队半年行程超过570公里,服务覆盖全市80%规模以上企业。
在湖北香园食品有限公司,“毛哥工伤调解室”调解员发现传送带防护网缺失后,现场启动“调防结合”机制。经三次协商,不仅促成18万元赔偿协议,更推动企业投入15万元升级安全设备。“每调解一起纠纷,就要消除一处隐患。”调解员朱建如的工作日志显示,通过边调解边排查,95%的工伤争议在行政程序前端化解,案件办理周期压缩至7个工作日。
在老河口市的建筑行业,也曾发生令人痛心的工伤事故。某建工项目为了节省开支,未缴纳300余元的工伤保险保费。在施工过程中不幸发生意外,导致一死一伤的严重后果。由于没有工伤保险的保障,企业面临着巨额的赔偿金额,这给企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也让死者家属和伤者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与困境之中。
这一事件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毛哥工伤调解室”迅速介入。调解员们深知,这不仅仅是一起简单的工伤纠纷处理,更是一次向企业和社会普及工伤保险重要性、强化工伤预防意识的契机。他们深入建筑工地,与项目负责人进行沟通交流,详细讲解工伤保险的作用以及工伤事故带来的巨大危害。
源头治理:
从“灭火”到“防火”的体系重塑
在葛洲坝老河口水泥有限公司破碎车间内,新安装的双层防护装置将事故风险降低70%。过去怕赔偿,现在主动买社保。该公司总监胡登峰坦言,转变源于“毛哥工伤调解室”的工伤风险预警机制,针对木制品、机械制造等高风险行业,公司组织应急、法律专家开展“情景模拟教学”20余场,培训职工超500人。
在老河口市安全生产技术协会,一场“以案说法”的课堂让企业算清了账,某企业因未参保支付双倍赔偿的案例,促使现场17家企业当即完善安全制度。“每起纠纷都是安全生产教育课。”湖北省总工会权益保障部部长陈小丰评价,这种“调解一案、教育一片”的模式,实现了“预防走在调解前”的治理转型。
多元共治:
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老河口方案”
“先平复情绪,再讲法理。”调解员朱建如处理陈某工伤案时,联合心理咨询师和法律顾问,5小时促成和解。这种“法律咨询+心理疏导+法律援助”服务体系,整合了司法、工会等7个部门资源,形成“1+7”联动机制。
制度创新的“溢出效应”正在显现。重庆市人社局工伤处处长余朝前考察后表示,该模式为川渝地区工伤纠纷处理提供了新思路。湖北省人社厅工伤处处长吴峻表示,老河口调解经验对政策宣传前置化、矛盾调解专业化体系建设有着重要意义。目前,“毛哥工伤调解室”培养出2名心理咨询师资质的调解员,开展业务培训8场,其“非诉解纷法”作为典型案例已被多地借鉴学习,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
车间党徽闪耀:
基层治理的温度与效能
在顺博铝合金湖北有限公司,调解协议在机床操作台上签署的那一刻,工人们自发鼓掌。调解员胸前的党徽、流动调解车的红旗、安全警示灯的闪烁,构成了独特的画面。
“我们既是调解员,更是安全生产监督员。”朱建如的调解日志里,密密麻麻记录着给企业的整改建议。数据显示,通过“全链条服务”,企业工伤争议投诉量下降40%,职工法律知晓率提升至90%。
如今,“毛哥工伤调解室”的金字招牌已从老河口走向全国。其他省市的考察团相继前来取经。这个诞生于车间里的调解组织,正以其独特的服务模式,为新时代“枫桥经验”写下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