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6日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从研发到终端全链“智造” 中国重汽在智能化赛道成绩超亮眼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4-2 2.jpg

本报记者  赵健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中国重汽正以惊人的速度在智能化赛道上竞速奔跑,从研发到终端全产业链实现“智造”转型。作为中国重卡行业的领军头部企业,中国重汽不仅敏锐捕捉到行业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更是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破解行业发展难题,在智能化赛道上实现技术突破与商业落地,凸显出这家代表中国民族汽车企业在全球智能重卡竞争格局中的卓越表现。

 

透视

重卡智能化时代发展趋势

智能化浪潮下的行业变革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重卡行业的格局与发展路径。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成熟应用,重卡行业已从单纯的机械制造向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方向快速演进。这一变革不仅体现在产品功能上,更贯穿于整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从研发设计到生产制造,从销售服务到运营维护,智能化正在重构重卡行业的价值链条。

国内重卡行业的智能化发展呈现出多元化技术应用的鲜明特征。从发展方向来看,重卡智能化正沿着三条清晰路径快速推进:一是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的普及与升级,从基础的预警功能向高级自动驾驶演进;二是智能诊修系统的完善,通过实时监测和预测性维护提升车辆出勤率;三是智能座舱的发展,为驾驶员提供更加人性化、舒适的操作环境。以中国重汽为例,其研发的重型汽车智能驾驶系统采用了基于预瞄面积的车辆车道居中控制技术,提出了最优局部距离的目标检测与匹配方法,开发了基于风险预估的前撞预警和紧急制动技术,有效降低了由偏离车道和追尾造成的事故风险。

众所周知,如今智能化、网联化的融合趋势正在创造新的行业价值。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重卡与智能化技术的融合正在加速,2024年前10个月新能源重卡上牌量同比增长143%至5.7万辆,渗透率达到11.9%,这一数据充分证明了市场对智能化、电动化重卡的接受度正在快速提升。

而在港口等特定场景中,智能化重卡的应用价值尤为凸显。传统港口运营模式面临效率低下、资源浪费、安全隐患等诸多挑战,而中国重汽纯电动无人驾驶集卡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装配有激光雷达、高清摄像头、惯导和智能计算单元等硬件装置的无人驾驶电动集卡,能够精准完成道路行驶、精确停车、集装箱装卸、障碍物响应等指定动作,实现了集装箱从岸边到堆场的全程无人驾驶运输,有效解决了港口司机短缺、疲劳驾驶等问题,提升了运营效率,降低了安全风险,有力地推动港口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自动化、智能化、无人化的方向升级转型。

现在看来,中国重汽在产品研发上采用全面布局策略,以新能源为核心,融合智能网联技术,持续优化传统动力,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技术发展路径,这一战略使其在复杂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着领先地位,并持续推动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

 

破局

智能化战略下的行业之选

面对行业智能化转型的历史机遇,中国重汽集团做出了前瞻性战略布局,以“智造”为核心推动全产业链升级。

在产品战略上,中国重汽采取了多技术路线并行的研发策略,实现了从L1到L4多级别自动驾驶技术的全覆盖。这种“多点开花”的产品布局既满足了当前市场对不同智能化级别产品的需求,又为未来技术升级预留了充足空间。目前,中国重汽的L2+级别产品已经实现批量销售和商业化应用,标志着其智能化技术已经具备成熟的商业化条件。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重汽针对港口等特定场景开发的L4级无人驾驶集卡已经实现规模化应用,匹配基于豪沃TX车型,融合线控、新能源、网联化等新技术,依据集装箱码头实际需求和场景特点进行定制化设计。整车匹配低速大扭矩电机动力总成、282kW·h容量磷酸铁锂动力电池、港口专用版电液转向器、EBS+ESC+EPB制动系统,展现出强大的技术集成能力。

在核心技术突破方面,中国重汽的智能化驾驶系统代表了行业领先水平。该系统研发了重型汽车智能辅助驾驶主动安全控制关键技术,发明了基于预瞄面积的车辆车道居中控制技术,提出了最优局部距离的目标检测与匹配方法,开发了基于风险预估的前撞预警和紧急制动技术,显著降低了由偏离车道和追尾造成的事故风险。同时,研发团队还攻克了重型汽车智能辅助驾驶节能关键技术,定制化开发了可支持提供车辆前方道路坡度信息的全新电子地图,发明了基于全新电子地形坡度地图的预见性自适应巡航控制方法,相比原有的定距定速巡航控制方法显著降低了油耗。

这些技术创新不仅提升了产品性能,更获得了行业高度认可,经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组织以毛明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评价认为:项目系统复杂、技术难度大、创新性强,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项目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产业链布局方面,中国重汽投资150亿元建设的济南莱芜绿色智造产业城是智能化战略的重要支撑。这一产业城深度布局“整车+零部件+物流”一体化产业链,逐步形成了“产业园就是产业链”的发展格局,集聚效应日益凸显,激发了发展新动能,推动商用车产业链坚韧性、集聚性、安全性不断提升。产业城的建设不仅优化了供应链体系,更通过近距离协同创新加速了智能化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为中国重汽的智能化战略提供了坚实保障。

面对行业智能化转型过程中的挑战,中国重汽的战略选择体现出了系统性思维和创新勇气。在芯片制约、标准缺失、场景碎片化等行业共性难题面前,中国重汽没有选择等待或观望,而是主动出击,通过核心技术自主化、基建与标准先行、创新联合体突破等策略开辟发展新路径。例如,在新能源领域,中国重汽通过282kW·h电池包技术路线,优化电芯成组提升能量密度,有效破解了新能源重卡的续航焦虑;在智能驾驶领域,积极参与制定行业标准,推动建立港口自动驾驶分级认证体系,为行业规范化发展贡献力量。这些战略举措不仅解决企业自身发展问题,更引领了整个行业的智能化进程。

中国重汽的智能化战略之所以能够取得显著成效,关键在于准确把握了“技术驱动”与“市场需求”的平衡点。一方面,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保持在核心技术领域的领先优势;另一方面,始终以解决客户实际问题为导向,确保技术研发与市场需求同频共振。这种务实创新的战略思维,使得中国重汽在智能化转型过程中既保持了技术先进性,又实现了商业可持续性,为行业提供了可借鉴的发展范式。

 

攻坚

智能化赛道中的破壁行动

在中国重汽智能化转型的征程中,智能工厂建设堪称一场具有革命意义的攻坚战。走进中国重汽智能工厂,223台工业机器人正以100%的焊点自动化率精准焊接驾驶室;AGV小车如灵动的血液在产线间穿梭,将原本需要38道复杂工序的生产流程压缩至仅需2.5小时;总控室内,智能制造平台实时吞吐着数万条数据,整个焊装车间仅需5名技术员值守——这幅场景生动展现了中国重汽在智能制造领域的突破性成就。这场“智造革命”以“矩阵式布局+数字大脑”为核心,实现了设备互联与全流程透明化管理,其焊装车间人力成本锐减至传统模式的1/80,昭示着重卡制造正从“人海战术”向“算法驱动”的历史性跃迁。

中国重汽智能工厂的成功实践揭示了制造柔性化革命的行业趋势。随着“多品种小批量”定制需求日益增长,传统刚性生产线已难以适应市场变化。中国重汽智能工厂通过2条柔性焊接线实现10万产能的实践表明,模块化设计、可重构生产线将成为行业标配。这种柔性制造能力不仅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更增强了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敏捷性。

中国重汽的智能化战略特别注重场景化落地,通过与重点客户的深度合作实现技术与需求的精准对接。宁波舟山港作为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部起始点,是我国大陆重要的集装箱远洋干线港,也是中国重汽的重要合作伙伴。自2019年首辆纯电动无人驾驶集卡正式交付宁波港至今,中国重汽电动集卡陆续交付累计100余台,持续支撑宁波舟山港成为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集卡作业车队。这种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不仅验证了中国重汽智能化产品的可靠性,更形成了“技术迭代-场景验证-规模应用”的良性循环。

同样,中国重汽与山东港口集团的合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2023年7月交付的首批100余辆无人驾驶集卡,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大规模量产的L4级无人驾驶车辆批量交付订单,这一里程碑事件充分证明了中国重汽在智能化赛道上的领先地位。

面对智能化转型中的技术瓶颈,中国重汽发起了核心技术攻坚行动。中国重汽研发了基于数据闭环驱动的智能驾驶算法远程升级技术,设计了基于规则和事件触发的数据采集和筛选方法,创新了基于“影子模式”的多算法在线并行对比方法,研制了重型商用车虚实融合的智能驾驶系统测试技术评价体系,这些创新显著提升了复杂场景下智能驾驶算法的迭代与开发效率,为智能化技术的持续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中国重汽的破壁行动同样可圈可点。传统的重卡销售模式正在被“运力服务+数据增值”的新模式所补充和升级。中国重汽智能制造平台整合六大模块数据实现预测性维护,预演了未来趋势——整车厂价值链条正从“硬件销售”向“服务增值”延伸。OTA升级、能耗优化、车队管理等数据服务将成为新的盈利增长点。深度绑定重点客户的策略,不仅确保了技术研发的市场导向性,更为智能化产品提供了稳定的应用场景和持续优化的数据反馈,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商业生态。

现在看来,中国重汽的智能化破壁行动不是单点突破,而是系统性变革。从智能工厂到智能产品,从技术创新到商业模式创新,从企业独自攻坚到产业协同发展,中国重汽构建了全方位的智能化转型体系。这一体系以客户价值为中心,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生态协同为支撑,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当中国重汽的无人集卡在宁波港吞吐千万集装箱,当智能工厂的机械臂以0.1毫米精度焊接着钢铁骨架,我们见证的不仅是一个企业的蜕变,更是中国重卡行业向智能化时代迈进的坚定步伐。在这场全球智造竞速中,中国重汽正以硬科技为矛,以开放生态为盾,推动中国重卡从“钢铁驼队”进化为“智慧移动终端”,向着世界舞台中央稳步前进。

重卡智能化的发展已经越过概念验证期,进入场景落地和规模化应用的攻坚阶段。未来五年,行业将呈现“制造基地灯塔化、产品形态网联化、服务模式订阅化”的三重变革,而中国重汽等领军企业在这一过程中的探索与实践,正在为整个行业描绘出清晰的发展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