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6日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无锡企业家精神鲜明特色、传承创新的现实困境及对策研究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1 无锡经开区 (图据凤凰网江苏).jpg

潘志军

无锡作为中国民族工商业发祥地、乡镇企业摇篮和民营经济高地,孕育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的企业家精神。这片土地见证了以荣氏、薛氏为代表的近代民族实业家“实业救国”的壮举,创造了以“四千四万”精神为核心的苏南模式奇迹,更在新时期培育了占据全市66.3%经济总量的民营经济集群。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的今天,无锡企业家精神研究具有三重时代价值:一是解码长三角经济韧性的文化密钥,二是探索传统商帮精神现代转化的实验样本,三是构建中国式现代化企业治理模式的地域方案。

本课题基于历史文献分析、实地调研数据和典型案例解剖,聚焦三大核心命题:无锡企业家精神如何从工商基因升华为文化标识?新时期面临哪些结构性挑战?如何通过制度创新激活其现代动能?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系统研究,旨在为弘扬新时代锡商精神、打造“第一工商名城”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

 

一、历史基因解码:无锡企业家精神的文化源流与核心特质

1.1 工商基因的历史积淀

无锡企业家精神植根于深厚的工商文明土壤。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无锡民族工商业迎来第一次黄金时代。1895年,杨宗濂、杨宗瀚兄弟创办无锡第一家近代工厂——业勤纱厂,开启民族工业先河;1902年荣氏兄弟建成保兴面粉厂,周舜卿创办裕昌丝厂,形成纺织、面粉、缫丝三大支柱产业。至1937年,无锡工厂数达315家,产业工人6.3万,工业总产值7728万元,工厂数和资本数位居全国第五,工业产值位列全国第三,产业工人数仅次于上海。这一时期涌现出以“固守稳健、决不投机”为家训的荣氏家族、“敢用外人、善用能人”的薛福成等代表性企业家,形成实业报国、诚信经营的商业伦理。

新中国成立后,无锡企业家精神在乡镇企业中焕发新生。1956年,无锡县东亭春雷村创办全国第一家社队企业——春雷船厂,开启苏南模式探索。改革开放初期,乡镇企业家以“踏尽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历尽千难万险”的“四千四万精神”开辟工业化新路:1982年无锡县成为首个乡镇工业产值超10亿元的县;1987年前洲乡西塘村成为首个亿元村。这一阶段,周耀庭带领红豆集团从针织小厂发展为省级乡镇企业集团,蒋锡培创建远东电缆,展现当代锡商对工商基因的创造性传承。

1.2 精神特质的系统凝练

2013年首届全球锡商大会凝练出“敢创人先、坚韧刚毅、崇德厚生、实业报国”的十六字锡商精神,成为无锡企业家群体的价值坐标。其核心内涵体现在四大维度:

创新胆识与战略远见。荣氏兄弟从面粉进口中发现商机,夺回洋人垄断的市场;当代锡商周海江推动红豆集团从服装制造向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建设跨越,展现“敢创人先”的开拓基因。

坚韧意志与危机应对。抗战时期民族工业内迁、改革开放初期乡镇企业突破体制束缚,彰显“坚韧刚毅”的精神底色。2023年产业强市大会上,威孚高科总结企业65年发展经验时强调:“敢干精神是掌握命运的关键”。

责任伦理与共享发展。从荣氏资助教育、薛氏赈济灾民的传统,到现代锡商设立“唐翔千卓越工程师奖”“光彩互助保障”等公益项目,体现“崇德厚生”的责任意识。无锡民营企业提供全市80%城镇就业,成为民生保障重要支撑。

实业根基与全球视野。先导智能从电容器设备起步,发展为全球锂电池智能装备龙头;长电科技“抄底”收购新加坡APS研发机构,跻身半导体封测世界第一方阵,践行“实业报国”的使命。

 

二、新时期无锡企业家精神的实践特色与创新表达

2.1 党建引领与红色传承

无锡企业家精神在新时期深度融合红色基因,形成“党建强、发展强”的特色路径。洛社商会创新实施“六二一工程”:建强红色教育、翼联互动、专题培训、诉调对接、品牌孵化、爱心驿站六大平台;抓实“民企心向党”和“四好商会”互学两类调研;宣传党员诚信经营、公益奉献典型。通过“党员挂钩联系商会小组”机制,年均解决企业难题30余个,促成3个乡村振兴项目落地,调处纠纷458起,为企业节省诉讼成本超200万元。此类实践表明,党建与经营深度融合已成为无锡民企治理的重要特征。

旺庄街道商会打造“红梅花香·锋彩商会”品牌,构建“先锋·融暖、融美、融才、融享”四大服务体系,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其组织的“同行军嶂古道,共拓合作新程”主题徒步活动,在重温革命历史中强化企业协作,累计捐赠公益资金225万元,帮扶贵州独栋小学等地区。党建引领不仅塑造了企业文化,更成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驱动力。

2.2 产教融合与人才生态

面对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无锡企业家将人才战略作为精神传承的关键载体。江南大学与大运交通集团合作开办“领航人才研修班”,围绕数字化营销、交通科技前沿等主题,为80余名运输企业中高层提供系统性培训,通过“高校+企业”模式破解人才断层难题。无锡地铁集团创新实施“现代新型学徒制”,与南京铁职等院校合作定制化培养轨交人才,累计招收订单班学员3000余人,实现“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的无缝衔接。

在高端人才引进方面,长电科技展现“长江般的胸怀”:2011年引进梁新夫博士团队,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抄底”收购新加坡APS研发机构,获得71项专利授权,奠定技术领先地位。2023年无锡民营经济贡献全市67.1%税收,背后是40.35万户民营企业构建的人才生态系统的强力支撑。

2.3 共享共赢与生态构建

当代锡商将传统“合作图强”精神升华为产业生态共建新模式。荣氏家族扶持王氏兄弟创办福新面粉厂的典故,在现代产业链协作中焕发新生。先导智能打造“先导云平台”,集成客户生产管理系统,推动装备制造商与电池生产企业数据共享、协同创新。奥特维科技以“免费试用+贴身服务”突破光伏设备市场:2013年将首台串焊机送至客户工厂,技术团队驻厂调试两周,最终赢得行业龙头100台订单,带动销售额从300万元跃升至4.8亿元。这种“以服务换市场”的策略,体现了锡商共享发展的智慧。

全球锡商联盟的建立,标志着合作模式从地域性向全球化跃升。通过19家境内外无锡商会,锡商在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等项目中实现资金、技术、市场资源的跨境整合,11个合作项目签约金额达216.7亿元。共享共赢已从企业间协作扩展为全球锡商的价值共同体。

 

三、深度剖析:无锡企业家精神传承的现实困境

3.1 精神传承的代际断层

无锡企业家精神面临代际更替带来的传承危机。据2024年民营经济研讨会调研,无锡民营企业家中45岁以上占比72%,而35岁以下仅占11%。青年企业家对传统“四千四万”精神认同度下降,某机械厂“00后”员工因晨会宣誓制度在网络曝光引发舆情,反映代际价值观冲突。同时,“创二代”培养机制还不健全:虽有12名青年企业家在洛社商会红色研学中递交入党申请书,但系统化的精神传承项目覆盖率还存在较大差距。

精神断层在经营管理中表现为三重矛盾:一是冒险精神弱化,二代企业家更倾向金融投资而非实业拓展;二是工匠意识淡薄,表现为一线技能人才待遇不高;三是全球视野不足,除红豆、先导等龙头企业外,中小企业国际化能力薄弱。如何实现“敢创人先”精神与年轻代企业家“数字原生”特征的融合,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3.2 创新转化的系统梗阻

尽管无锡累计获评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全省第二,但创新成果转化仍存在显著瓶颈。突出问题体现在以下方面:

技术转化率不高。某高新技术企业三年获专利120项,产业化率不足15%;某制造企业“工匠琅琊榜”产生的技术改良方案70%因跨部门协作不畅未能落地。创新“死亡之谷”现象凸显,实验室与生产线之间存在巨大鸿沟。

数字转型深度不足。先导智能、奥特维等龙头企业虽建立工业互联网平台,但中小企业数字化渗透率仅35%。旺庄街道商会调查显示,46%企业因技术人才缺乏、成本高昂延缓智能改造。数字经济与传统实业融合不够深入,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

3.3 制度环境的优化瓶颈

营商环境建设仍存短板,影响企业家精神释放。2024年研讨会指出,69.9%企业认可营商环境改善,但反映三大问题:惠企政策精准性不足;基层执行与政策初衷存在落差;政策还需要“精准滴灌”替代“大水漫灌”。有企业家直言:“企业与基层工作人员沟通时,常感到政策制定和实施存在落差”。

亲清政商关系构建面临挑战:一方面,政策稳定性不足影响长期投资信心,某生物医药企业因土地规划变更被迫延迟扩建;另一方面,企业家参与机制缺位,涉企政策制定中“问企于政”而非“问政于企”,导致政策与企业实际需求错位。制度环境优化滞后,成为束缚企业家精神的隐形枷锁。

 

四、对策建议:无锡企业家精神的创新发展路径

4.1 构建精神唤醒与代际传承体系

实施锡商精神唤醒工程。设立“无锡企业家精神研究中心”,编纂《锡商精神谱系白皮书》;在惠山古镇、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建立实景教育基地,开发“四千四万精神”沉浸式体验课程;将锡商精神纳入市委党校企业家培训必修模块,强化历史认同。

创新代际传承机制。推广“双导师制”(老企业家+高校教授)培养模式,由江南大学新时代企业家精神研究中心牵头开设“薪火班”,每年遴选50名青年企业家系统研修工商历史、创新管理与社会责任。设立“创二代”接力专项基金,对坚守实业超过5年的青年企业家给予税收减免,如企业总部留在无锡、制造业投资占比超60%,可享受地方留存税收返还奖励。

重塑荣誉激励体系。改革产业强市表彰机制,增设“实业坚守奖”“工匠精神奖”等特色奖项;在无锡商会大厦设立“锡商星光大道”,展示周海江、蒋锡培等优秀企业家事迹;推荐企业家参选“两代表一委员”,提升政治荣誉感。

4.2 完善创新生态与数字化转型

打通成果转化通道。借鉴滨湖区“四个金融支撑体系”经验:初创期政府无偿资助(种子资金)、成长期科技信贷支持(“锡科贷”风险池)、成熟期股权直接投资(产业引导基金)、扩张期上市培育。建立“创新成果转化中心”,提供专利评估中试基地市场测试全链条服务,按成果转化收益的5%至10%奖励核心团队。

破解资金匹配难题。建立涉企资金承诺审查机制,对未兑现配套资金的地区暂停项目申报资格;推广“政策计算器”APP,实现惠企政策自动匹配与一键申报;设立一定规模的“无锡新质生产力基金”,重点投向物联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领域早期项目。

加速数实深度融合。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智造赋能联盟”,输出先导智能“先导云”、奥特维“设备物联网”等解决方案;政府对中小企业购置本地化数字服务给予一定补贴;建设“无锡工业元宇宙平台”,实现产业集群虚拟协作。

4.3 优化制度环境与全球链接

创新政企互动机制。全面落实“凡涉企必问企”原则,在重大产业政策制定前组织“企业家听证会”;建立营商环境“体验官”制度,聘请企业家代表暗访政务窗口;推行政策实施效果年度评估与动态调整。

建设商协会赋能体系。推广洛社商会“六大平台”模式,强化诉调对接、品牌孵化等专业服务;支持商会承接高企认定初审、人才举荐等职能;建立“锡商之家”线上平台,集成政策推送、诉求直达、资源对接功能。

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扩容全球锡商联盟,在重点国家新建无锡商会;设立“锡商出海服务站”,提供法律咨询、标准认证、跨境结算一站式服务;举办“锡商丝路行”活动,重点对接东南亚新能源基建、中东欧绿色制造项目,推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升级版建设。

(作者单位:无锡威孚高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