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6日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工信部牵头光伏行业深度治理 以标准升级推动产业从“规模扩张”向“创新驱动”跨越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本报讯 (龙贻粲 记者 龙柯利) 7月28日召开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同志座谈会明确,将光伏行业列为下半年重点治理领域。通过强化标准体系建设、打击恶性竞争、推动技术创新等组合拳,倒逼落后产能退出,引导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这一政策信号释放后,行业头部企业已启动新一轮技术升级,预计18个月内将有30%落后产能出清,行业集中度有望提升至80%以上。

 

行业痼疾

低价倾销与产能过剩吞噬创新动能

作为全球新能源转型核心赛道,中国光伏产业近年爆发式增长,但“野蛮生长”隐忧渐显。会议数据显示,当前行业产能利用率不足70%,部分企业“以价换量”,陷入低价销售恶性循环,导致行业利润率走低、研发投入被挤压。业内分析指出,2024年以来,多晶硅、组件等核心产品价格同比跌超40%,部分中小企业削减实验室预算,拖累关键技术突破,行业平均研发投入强度仅3.5%,低于国际头部企业5%的水平。此次治理直指三大痛点:一是建立价格异常监测机制,通过大数据平台追踪价格波动,识别恶性竞价行为;二是强化市场执法力度,整治虚假宣传、专利侵权等不正当竞争行为;三是完善行业准入规范,设置技术门槛,禁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标准利剑

能耗限额下调30%加速产能洗牌

“以标准提升倒逼落后产能退出”成为本次治理的核心抓手。会议明确,正在修订的《多晶硅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标准》拟将能耗限额大幅下调30%以上,这意味着现有高耗能产线将面临强制淘汰。

据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测算,当前行业达标企业产能利用率普遍维持在85%以上,而未达标企业不足50%。新标准实施后,预计将直接影响约20%的现有产能,其中采用落后西门子法的中小企业受冲击最大。“这不是‘一刀切’,而是通过‘绿色门槛’引导资源向优质企业集中。”工信部相关负责人强调,政策将配套技改补贴,支持企业通过设备更新、工艺升级实现达标。

在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中,硅料、硅片等上游领域成为整治重点。某头部硅料企业负责人透露,其已启动3条老旧产线的技改工程,预计投入超20亿元,“虽然短期成本上升,但长期看,能耗下降将带来显著竞争力提升。”

 

创新突围

“规模扩张”到“技术深耕”的转型

治理目标是重塑产业创新生态。会议提出四大举措构建创新驱动体系:建立国家级光伏技术创新平台整合资源;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惩戒;设专项基金支持高效电池技术研发,突破量产技术;加速新型材料产业化进程。

政策红利引市场响应。国内某光伏巨头将研发投入增40%,攻关钙钛矿 - 晶硅叠层电池技术;另一企业与高校合作建联合实验室推进光伏制氢设备小型化研发。行业研发投入强度有望2026年前突破5%。

 

多部门协同

金融与产业政策形成合力

本次治理多部门同步出台配套措施:发改委将光伏产业纳入重点支持领域,拓宽融资渠道;央行“科技创新再贷款”向光伏企业倾斜,给予利率优惠;财政部研究推出“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升级版政策。

中诚信研究院指出,治理产能过剩时需扩大内需消化存量,一方面特别国债支持光伏电站、储能项目建设;另一方面新消费场景拓展拉动光伏产品需求。

 

全球影响

中国光伏产业的“质量革命”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光伏生产国,行业治理影响全球市场格局。中国光伏组件、多晶硅料产量占比高。新标准实施后行业集中度提升,头部企业主导技术与价格,推动全球光伏产业转型。

工信部部长李乐成强调,治理将使中国光伏产业从“规模第一”到“技术引领”跨越,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方案。

随着政策细则陆续落地,光伏行业正迎来“刮骨疗毒”式的转型阵痛,但长远看,淘汰落后产能、聚焦技术创新将为产业注入持久动力。这场“质量革命”不仅关乎企业生死,更决定着中国在全球新能源竞争中的战略地位——当最后一台高耗能设备停止运转,绿色能源的朝阳将照亮更具韧性的发展之路。